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马铃薯主要土传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有那些 马铃薯

马铃薯主要土传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有那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近几年由于马铃薯比较效益高,多数种植户重茬严重,马铃薯土传病害较重,请问马铃薯土传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有那些?

~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1、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疮痂病、癌肿病、黑胫病、线虫、黑痣病
2、 虫害: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小地老虎、蚜虫、蛴螬、蝼蛄、块茎蛾
二、病害主要症状及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焉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 22℃ ,有利于病害发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
3、防治技术:
(1)选用脱毒抗病种薯。品种主要有合作88,威芋3号,滇薯6号。
(2)种薯处理。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采用25%甲霜灵锰锌 2克 兑水 1千克 将200 -2500千克 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
(4)药剂防治。采用25%甲霜灵锰锌 2克 兑水 1千克 将200 -2500千克 种薯均匀喷洒后,晾干或阴干进行播种。
(二)早疫病
1、症状:叶片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茎上很少有病斑或无病斑;块茎上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为害叶、块茎。病菌易侵染老叶片,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6 -28℃ ,瘠薄地块和肥力不足道田块发病较严重。
3、防治技术:早疫病于发病初期用 1 : l : 200 波尔多液或77%的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 倍液茎叶喷雾 ,7~10 天 1 次,连喷 2~3 次。
(三)青枯病
1、症状:青枯病是由一种细菌性病菌引起的病害,植株稍矮缩,叶片浅绿,下部叶片先萎焉后全株下垂,早晚恢复正常,4-5天后全株萎焉死亡。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高温、高湿、多雨的地区发病重,最适宜温度 30℃ -37℃ ,一般酸性土壤发病重。
3、防治技术:目前还未发现防治青枯病的有效药剂,主要还是以农业防治为主。可用可杀得8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链霉素灌根。
(四)马铃薯环腐病
1、症状: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侵染。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薯块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重时变色部分可达1圈,可破坏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形成离核。生长期地上部常表现枯斑或萎蔫二型。随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液。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生长温度2— 36℃ ,适宜温度为20— 23℃ ,地温19— 28℃ 有利于病害发展。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
3、防治技术:
(1)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
(2)严格选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层检查、彻底淘汰病薯。切块种植,切刀可用53.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切后的薯块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
(3)生长期管理。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出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使用过磷酸钙每亩25公斤,穴施或按重量的5%播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