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果树园艺 > > 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

枣缩果病的防治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症状 枣缩果病发病时先在果实的肩部或腰部产生淡黄色晕圈(环),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凹陷病斑,果皮成浸润水渍状,有疏散针刺状圆形褐色小点,果肉成土黄色松软海绵状坏死,果实皱缩,味苦,不堪食用:

  2、发病规律 研究初步认定,枣缩果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落地病果上越冬。一般在果实着色成熟期传播侵染为害枣果,病菌借风雨从果实伤口侵入或直接穿透果皮侵入。7-9月果实着色、日平均气温23-26℃为发病高峰,如出现连绵阴雨或昼晴夜雨、多雾天气,容易暴发成灾。风雨使叶果摩擦创伤,蚧、螨、叶蝉、椿象、桃小食心虫吸食为害,容易感病:通常栽植过密、氮肥过多、树势徒长、间作不合理、修剪不当等,造成树冠荫蔽,光照通风不良等,增加害虫传病,发病率较高。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在枣果充分膨大、开始着色成熟前15~20天,发病始期喷药是关键。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主要药剂有链霉素70-140单位/毫升、土霉素140~210单位/毫升、卡那霉素140单位/毫升、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清园灭菌。每年采果后,彻底清除枣园中的落地病虫果、烂果,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菌基数,减少下年发病率。 (3)防治害虫。加强蚧、螨等害虫的防治,防止大风损伤,减少枣果产生伤口,降低病菌感染率。 (4)加强田间管理。不在枣园间作高秆作物和与枣树有相同病虫害的作物;合理修剪,改善光照条件;加强抽沟排水,降低土壤、空气湿度;重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施磷、钾、钙、硼肥,适当控制氮肥,做到配方施肥,合理供给养抖,促进水、肥协调,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采取早春枣园刮树皮、清除病残体,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合理修剪,使树体通风透光;在枣树展叶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0.1%天达硼1次。一般年份可在7月底或8月初喷第1次药,每隔7~10d喷1次。枣果采收前15~20d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防治药剂有链霉素70~140U/mL或卡那霉素140U/mL,75%百茵清可湿性粉剂600倍。在施用杀菌剂时可加入20%灭扫利2000倍、红色高氯等杀虫剂结合治虫。

1.加强虫害防治工作,及时防止刺吸式虫害的发生及危害,如桃小食心虫、介壳虫、椿象、壁虱和叶蝉的危害等。前期喷施杀虫剂,以防治食芽象甲、叶蝉、枣尺蠖为主;后期8~9月结合杀虫,施用氯氰菊酯等杀虫剂与特谱唑(速保利)混合喷雾,对枣缩果病的防效可达95%以上。

2.加强果园土壤管理,在枣果变色转红期保持土壤湿润,预防或减少裂果的发生。

3.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施“枣果防裂防烂剂”钙加硒+硼肥【硼加硒】,预防裂果和减少裂果的发生数量。每支10毫升,直接对水25~30千克全树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用2~3次。

4.在枣果变色转红期的发病前后,喷50%的DT杀菌剂500倍液+硼肥【硼加硒】或12.5%的特谱唑粉剂30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用链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即1000万个国际单位对水50千克)或土霉素200个国际单位/毫升、卡达霉素140个单位/毫升、硼加硒30-50mL/亩,作全树喷施。每7天喷施1次,共喷施2~3次。由于上述药剂的水溶液容易失效。特别是链霉素,故使用这些药剂时最好现配现用。

另外,缩果病往往与炭疽病同时发生在一个枣果上或同时在果园内发生,则需要同时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