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草剂药害。药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多种连作的老棉田,因多年使用氟乐灵且使用量偏大,造成植株茎秆细弱矮小、红茎比例占90%以上。拔下植株查看,主根不发达、侧根很少或没有,近地面的茎基部出现肿瘤,拔出植物时容易在肿瘤处断裂,剖开茎秆未见有维管束变色等病变情况。另一类是第一年种棉花的倒茬地,前茬作物为玉米。近几年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造成田间麦茬高,农民为提高除草效果,连年使用玉米田封闭性除草剂乙阿合剂或丁阿合剂。怕除草效果不好,农民惜水不惜药,人为加大除草剂用量,轻壤土亩用量应为15-200毫升之间,但农户却加大到300-350毫升/亩,多者达400毫升/亩。多年连续使用,使除草剂在田间残留,夏季多次比较大的降水,使田间除草剂随着水的流动,在低洼处积累,表现为一块地内高处棉田生长健壮正常,株高达40-50厘米,低洼处或低洼地段,植株矮小、细弱,出现红茎棉现象。
2.病害所致。个别经销商夸大品种特性、误导农民购种,农户又将购买的抗病性差或不抗病种子种在发病重的老棉田,造成低洼处或低洼地段因前期遭遇低温降雨苗病较重,长势偏弱,6月中旬两次较大的降雨诱发了枯萎病,田间为紫红型和皱缩型两种,均表现为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或不长。剖开茎秆,维管束变褐,是典型的枯萎病症状。
3.盐碱害。部分地块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肥料,不使用有机肥,造成土壤盐碱化或次生盐渍化,遭遇6月上旬几次小雨(降雨量低于20毫米)造成因盐分上移,盐分浓度大抑制了根系对营养的吸收,出现了盐害伤苗现象,也造成植株生长缓慢而小,红茎比例明显偏高,营养生长比其他地块明显滞后。
4.“烧苗”所致。前茬为种植玉米的倒茬地,因玉米秸秆量大,底肥仅施用磷酸二铵、钾肥或缓控释肥,未施速效氮肥。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秸秆腐烂与棉苗争肥造成棉苗生长细弱或不长的现象发生。个别嗜株根系下扎时,扎入秸秆内,也表现生长不良、不发侧根。出现了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的缺肥症状。
上一篇: 棉红腐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下一篇: 麦田婆婆纳如何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