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症状:
1.棉花枯萎病症状表现:黄色网纹型:苗期感病,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叶肉仍保持绿色,呈黄色网纹状斑纹,后扩大至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黄化型: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紫红型:苗期感病,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发病,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色、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凋萎型:叶片迅速失水褪色,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秆
2、棉花黄萎病症状表现:普通型: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狀斑驳。随后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花西瓜皮症状。落叶型: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杆,其上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
3、两种病状的典型区别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最为明显的区别是;黄萎病叶呈"西瓜叶状"或"鸡爪状"斑。
二.发生规律:
棉花枯萎病:①棉花枯萎病在土壤温度达20℃左右,相对湿度70%时,田间开始发病。地温到25-28℃时,便出现点片死苗,到结铃期开始减退。②棉花的种和品种对抗病性有明显差异。③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病田多年连作,发病趋重.④土壤线虫
棉花黄萎病:①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2℃~25℃,高于30℃,发病缓慢,35℃以上时,症状暂时隐蔽。在6月份,棉苗4、5片真叶时开始发病,田间出现零星病株;现蕾期进入发病适宜阶段,病情迅速发展;在七八月份,花铃期达到高峰。②棉花品种不同,对黄萎病的抗性也不同。③棉花生育期不同,抗病也不同,棉花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时,抗病性开始下降,黄萎病的发生逐渐加重。④耕作栽培条件不同,黄萎病发生率也不同。棉田连作,土壤中病菌数量累积愈多,病害愈重;水愈大,病传播愈快;营养失调也是促成寄主感病的诱因,氮、磷是棉花不可缺少的营养,但偏施或重施氮肥,反能助长黄萎病的发生。
棉花枯萎病症状表现:
黄色网纹型:苗期感病,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叶肉仍保持绿色,呈黄色网纹状斑纹,后扩大至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黄化型: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紫红型:苗期感病,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发病,顶部叶片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色、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凋萎型:叶片迅速失水褪色,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秆
棉花黄萎病症状表现:
普通型: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在叶缘和叶脉间出现不规则形淡黄色斑块病斑逐渐扩大,而靠近主脉处仍保持绿色,呈褐色掌狀斑驳。随后叶缘和斑驳组织逐渐枯焦,呈花西瓜皮症状。落叶型:顶叶向下卷曲褪绿,叶片突然萎垂,呈水渍状,随即脱落成光杆,其上叶、蕾,甚至小铃在几天内可全部落光,后植株枯死。
上一篇: 怎样才算合理施肥躲避污染
下一篇: 施用尿素的有哪些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