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其他家畜 >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病变及防治要点? 其他家畜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症状、病变及防治要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流行病学特点

狂犬病病毒屑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弹状、核酸型为单股RNA。

病毒对酸、碱、福尔马林、升汞等消毒药物敏感。各种脂溶剂,70%酒精、碘制剂、光及煮沸等均可使之灭活。反复冻溶也可使病毒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

人、犬、猫、狼等动物均是易感动物。人和哺乳动物的感染绝大部分是由病犬咬伤所致,因病犬的唾液中含有病毒,通过血液传播。另外带毒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已经证明吸血蝙蝠和食虫、食果蝙蝠在病毒的散布中也起重要作用。因为蝙蝠可感染或排出狂犬病病毒,但它本身并不发生致死性临床症状。另外,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侵人,或通过有创伤的皮肤、粘膜侵入。

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二、症状

潜伏期不一致,一般为2-5周,长者可达数月至数年。人一般为30-60天。

临床上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

狂暴型:前驱期,表现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听使唤,行为异常,不愿和人接近。喜吃异物,吞咽时颈伸直,瞳孔散大,唾液增多。此期体温无明显变化。狂暴期(兴奋期)意识紊乱,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兴奋,光线刺激,声响、抚摸等均可使之狂躁不安,继而出现无目的狂咬或漫游。性情进一步狂躁、病犬狂奔、啃咬木头、砖块、攻击人、畜。啃咬笼舍、绳链以挣脱外逃。有的啃咬自身四肢及尾部,行为凶猛。也有呕吐症状。后期患犬转为麻痹,下颌麻痹下垂,流涎,肌肉麻痹,卧地不起,抽搐,最后因中枢麻痹而死。

麻痹型:患犬表现短暂的兴奋期,很快进入麻痹期,表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张口、舌脱出,吞咽及呼吸困难,一般2-4天死亡。

三、病变: 身体消瘦,皮肤可见咬伤,撕裂伤。口腔、咽、喉牯膜充血、糜烂,胃内空虚或有异物,胃肠粘膜充血或出血。组织学检查呈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变化。特征变化是在多种神经细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

四、防治要点

1、 依据病史、病程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即将小脑或大脑海马角切片,姬姆萨染色,检查到包涵体即可确诊。也可将病料用小白鼠作动物接种试验。

2、 本病无特效治疗措施,一旦发现,立即致死深埋或焚烧。当发现可疑病例,应严格隔离观察,如被可疑病犬咬伤,首先让伤口出血,然后用肥皂水、0.1%升汞、3%碘酊消毒,并用狂犬疫苗紧急接种,有条件者可注射高免血清。

3、 目前国内有较好的灭活或弱毒疫苗,保护率较高,每年免疫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