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其他家畜 > 免疫的基础知识是什么? 其他家畜

免疫的基础知识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免疫、免疫接种的概念

①免疫:指动物机体识别和消除非已大分子物质,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性、保护性反应。

②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激发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个体乃至群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在预防传染病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

2、免疫接种的分类

①预防免疫接种: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禽群进行免疫接种。

②紧急免疫接种:发生和流行传染病时,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③临时性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发生某些传染病而进行的免疫接种。如引进、外调、运输畜禽时,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爆发某些传染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

计划免疫的实质是免疫预防,免疫预防的理论基础是免疫学。机体有一个完整的免疫系统,此系统具有识别自己组织和异己物质的能力,并有自我保护和排斥异已的功能,免疫是指机体表现这种功能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反应。

1、自动免疫

自动免疫是指经过抗原的刺激使机体自身产生免疫力,又可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如患过一次麻疹以后即产生了麻疹抗体,患过一次白喉以后体内长时间有较高的抗白喉毒素抗体,这些都属于自然自动免疫。若经过接种麻疹疫苗或白喉类毒素而使机体产生抗麻疹免疫或抗白喉免疫,则属于人工自动免疫。

2、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是指机体获得由其他机体产生的活性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通过脐带血液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属于自然被动免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感染,注射抗狂犬病血清预防被狂犬咬伤后发病,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特异丙种球蛋白防止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等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3、抗原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抗原物质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动物免疫血清、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等,但与免疫预防最密切的主要是病原微生物。

4、抗体

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体。主要是丙种球蛋白。

5、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是机体防御作用的一种固有的保护性系统。具有遗传性、自发性、非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6、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或抗原后形成的免疫力。具有获得性、针对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7、变态反应

亦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受同一抗原(致敏原)再次刺激后所出现的一种异常的病理免疫反应,可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变态反应不是疫苗特有的反应,任何抗原或半抗原均可引起,并且只有过敏体质的人才出现的这种反应。其临床表现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轻重程度也很悬殊。轻者可以一过而愈,重者救治不当可留有永久性后遗症或造成死亡。

8、免疫应答与疫苗使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刺激免疫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免疫应答。机体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接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取决于机体、抗原和疫苗使用三方面因素,疫苗使用又由以下方面决定疫苗的效果。

1.1接种部位和途径采用何种接种部位和途径是根据疫苗的性质、免疫效果和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来决定,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如卡介苗规定为皮内注射,若误注皮下或肌肉会引起寒性浓疡,若破溃难以愈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臀部肌肉则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肉的免疫效果好。

1.2接种剂量在相同接种途径下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剂量不足不行,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剂量不足会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

1.3接种次数活疫苗如麻疹活疫苗、卡介苗等一次接种成功即能产生充分免疫力(抗体),而灭活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等需注射3针。第一针只是初次免疫应答,只产生IgM抗体和极低的IgG抗体,第2次注射能产生较第1次高10-50倍的抗体水平,只有完成全程注射才能产生充分的免疫力。

1.4针次间隔根据疫苗的性质不同,不同针次间需要有一定间隔。一般灭活疫苗类第1针注射后7-10天开始产生免疫力,2-3周后逐渐下降,故一般间隔可为2周。若为吸附剂疫苗因吸收较慢,至少应间隔4-6周为宜。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针次间隔为最短时间,一般可以适当延长,不宜缩短接种间隔时间,以免影响免疫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所以尽量在1周岁内完成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

1.5起始月龄初次免疫起始月龄由产生理想免疫应答的起始月龄和疾病威胁的起始月龄两方面因素确定,一般来说,应对有发病危险性而对疫苗能产生充分免疫应答能力的最低月龄接种疫苗为宜,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否则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

1.6加强免疫疫苗在完成基础免疫后,进行1次适当的加强,可刺激免疫应答并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活疫苗免疫成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衰减,少数人甚至抗体阴转,应在适当时间进行加强免疫。

1.7联合免疫两层含义,一是用两种以上的疫苗同时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接种,计划免疫五种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可同时接种,其他疫苗的同时接种应慎重;另一方面是两种以上的抗原制成联合制剂,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制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混合制剂。

①免疫:指动物机体识别和消除非已大分子物质,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性、保护性反应。

②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激发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个体乃至群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在预防传染病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