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金鱼在秋季如何管理? 其他水产

金鱼在秋季如何管理?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秋季是金鱼育肥季节,但也是鱼病多发季节。养殖者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调节水质,避免过多刺激。 秋季,天气逐渐转凉,金鱼的活动频率和新陈代谢功能随之减弱。鱼的生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即夏季旺食旺长已告段落,而秋季则是金鱼体内积累脂肪,育肥的最佳季节。因此,在水质的调控上应侧重于“秋水不宜多换”的饲养管理方式,池水的保持嫩绿色为宜,不宜太清也不宜太老。在操作上可采用三分之一老水(原池水)加三分二新水的兑水方法,尽可能延长彻底换水的间隔时间,但须清除池底污物保持池水清洁。如果池水过老,再作彻底换水,从而达到减少刺激,保证其长膘育肥,为越冬打好基础的目的。虽然,天气逐渐转凉,但夜间仍需开增氧机增氧,以防止浮头死鱼情况的发生。

二、注重饵料质量,掌握科学的投喂方法。

秋季,金鱼的主要饵料——红虫来源减少,为了促其长膘育肥,养殖者可自制饵料或者以鱼、虾、蟹用颗粒饲料投喂,但饵料的动物蛋白含量应不低于35%。投食应采取定时定量的方式,上午九点开始投食,一次投量应在20分钟内全部吃完为宜,上下午各投一次。注意切忌过量投喂和傍晚投喂。在投喂颗粒饲料期间最好再投喂适量的瓢沙或细瓢。瓢能促进金鱼体色艳丽,帮助金鱼消化,维护水色的作用。如果有少量的红虫,加适量的颗粒饲料交叉投喂,效果会更佳。

三、注重防病。

白露至霜降是金鱼容易发病的季节。民间有“白露瘟”、“桂龙症”的说法。因此,金鱼的防病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在水质调控,投饲管理工作做到位外,还应在防病上下功夫。秋季,金鱼的常见鱼病和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烂鳃病 病鱼体色暗淡,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反映迟钝。鳃丝表面充血发炎,鳃局部腐烂成一圆形透明小窗,粘液增多,末端缺损。 防治方法:⑴在操作时动作要轻。⑵无病先防,定期用药物浸洗,可用1克/立方米的敌百虫或0.5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加0.2克/立方米的硫酸亚铁合剂进行药溶预防。⑶发病后及时采用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或强克101(超碘季胺盐)0.2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或用利凡诺0.25克/立方米药浴。用药时应注意观察病鱼对药物的忍耐程度。药浴时间一般掌握在20—30分钟之内。2.肠炎病 病鱼腹部膨大且有红斑,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肠道无食物,内脏腐烂。 防治方法:⑴改善水体环境,保持良好水质。⑵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定时、定量投饲,切忌投喂变质饲料。⑶治疗时可用0.3克/立方米溴氯海因对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2‰—3‰大蒜素或氟苯尼考及2‰的免疫多糖进行内服,连续投喂5天。⑷可用中草药地锦草煎汁拌在饲料中投喂,连续投喂5—7天。3.赤皮病 病鱼表现为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的基部充血,鳍条充血或腐烂呈扫帚状

严格掌握投饵量此时投饵量的掌握是全年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季节。金鱼(除幼鱼外)食欲不旺,宜选用活水蚤,少喂多餐,以10~20分钟食完为度;或者按春、秋季的1/3~1/2量投喂,幼鱼除外。对幼鱼的投饵、换水、注水也要注意控制。抓紧清洁工作每天日落后的清洁工作,是确保夜间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除清除缸内的余饵、粪便及藻尸外,对受有机物污染的池水还需认真观察。如果天气预报傍晚将有雷雨,则清洁工作应抢在暴雨前完成。雨后的夜间观察工作要特别仔细,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免闷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强观察夏季的观察尤为重要,不但要加强夜间的观察,防止鱼体窒息,还要加强白天对鱼体体表、活动、觅食、粪便、水色的观察,才能视鱼体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饲养管理措施。对老年鱼要严防默默无声地沉死于池底。对于幼鱼,要细心观察体表,是否患有白点病,或附白翳一层,这些都是罹患疾病的前兆和病态的表现。发现金鱼有异常表现,可在鱼池内泼洒1%盐水或0.2%的红汞溶液,减少投饵量,经2~3次的反复预防,可保证幼鱼健康;如发现金鱼“顶食”,说明消化不良,或食欲低下,次日应停食或减少投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