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每年发生6代,浙江、安徽、贵州4代,四川4~5代。以老熟幼虫在叶内或杂草中越冬,田间各世代明显重叠。4~6月份第一代幼虫主要危害幼果、嫩叶、嫩梢和花蕾,6月以后主要转移危害嫩梢,柑橘谢花后至第二次生理落果期是幼虫盛发阶段;9月份又危害带甜味的果实,造成落果。
成虫日伏于叶、枝上,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卵产于叶正面主脉附近,少见于叶背面或枝上。有趋光性,对糖、酒、醋等发酵物亦有趋性。每只雌虫产卵2~3块,每块有卵200粒左右。幼虫活动性较强,若遇异常惊扰,即迅速向后移动,吐丝下坠,不久后又沿丝向上卷动。一龄幼虫主要在果实表皮取食,二三龄后钻入果实内危害,被害果实常脱落,幼虫则转移至旁边的叶片上继续危害或随幼果一同落地。各地第一代幼虫的发生期不同。第二代幼虫主要危害嫩芽或嫩叶,常吐丝将3~5片叶牵结成包,藏于其中危害。一龄幼虫多取食叶背,留下一层薄膜状叶表皮,不久该表皮破损或成为穿孔。二龄末期后多在叶缘取食,被害叶多成穿孔或缺刻。到柑橘果实将成熟有甜味时,幼虫又开始危害柑橘果实,造成大量落果。幼虫有趋嫩习性,高温、高湿环境死亡率较高。幼虫化蛹于叶苞内。
上一篇: 双低油菜的抗逆性怎样?
下一篇: 使用除草剂记有“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