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所谓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硫苷等。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的情况下,会对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植酸在豆类、谷类和油料植物中普遍存在抗营养因子,它也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叫肌醇六磷酸酯。许多介绍食物相克的文章常常提到草酸与钙,植酸同样可以跟多价阳离子发生反应,如与食物中的钙、铁、镁、锰等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降低人体对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从而引起人体营养缺乏症和其他疾病。同时,植酸还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
说道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较强,它主要存在于豆类植物中,豆类植物中抑制蛋白酶消化的还有皂素、红细胞凝结素等,其中皂素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会导致胃肠道红肿、充血。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导致胰脏肿大和生长停滞。其致病原理是:抑制阻碍肠道内蛋白酶的水解作用,造成对蛋白质的消化率下降,产生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精子活力降低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蛋白酶抑制剂可刺激胰腺分泌过多,造成胰腺内源性氨基酸缺乏,影响机体的生长。
以上抗营养因子可以通过加热的方式使其失去作用。另外,本文上面说过,一些抗营养因子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如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肿瘤抑制、血管扩张、抑制血小板凝聚以及植物雌激素等作用,被广泛用于营养保健。胰蛋白酶抑制剂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由于它可以调控生物体内的生理反应,具有许多临床应用功能,广泛的应用于急性胰腺炎、外科手术、脑血管疾病、妇产科疾病、休克以及抗肿瘤治疗中新型药物的开发。
上一篇: 鱼类越冬管理技术要点有什么?
下一篇: 除草剂产品使用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