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点
本病具有流行快、传播广、发病急、危害大等流行病学特点。口蹄疫病毒属于微 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形态星球形,2 0面体立体对称,病毒粒子直径 2 0~2 5纳米,无囊膜,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单股RNA,有0型、A型、C型、Asia —l型(亚洲1型) 、SAT I (南非1型) 、SAT 2 (南非2型)、SAT 3 (南非3型) 等7个血清主型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具有多型性和变异性的特点,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以O型为主是流行最广的(2010年3月1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广州白云区发生生猪口蹄疫疫情为生猪O型口蹄疫疫情)。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无交互免疫性。由于该病毒易发生变异,因此新的亚型不断出现,诸如病毒突变、病毒重组或异型病毒入侵等,所以往往会出现口蹄疫流行后又有口蹄疫发生的现象。目前,本病主要为接触性传播,也能通过空气传播。在集约化猪场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在小的养殖场主要在寒冷季节发病,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患猪的水泡液、水泡皮、排泄物,以及发病头几天病猪呼出的气体,均含有大量病原,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粘膜等传播。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特点是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且口蹄疫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耐干燥、耐寒冷,但对高温、日光和酸碱敏感。
二、防治结合措施
目前,猪场发生口蹄疫后多采取扑杀等措施,严禁治疗,这种做法对于养殖户来说,经济损失较大,与动物传染病防治结合的原则不相符合,片面地强调预防,割裂了预防与治疗的关系,忽视和弱化了治疗。并且随着动物福利观念的增强,特别是检测、检疫、净化、治疗方法的进步,对于口蹄疫等一类的烈性传染病应采取防治结合的原则,这才是科学和经济的选择。
1、 加强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猪场应远离主要公路,特别是运输猪及猪产品的车辆应该远离猪场,在口蹄疫易发季节停止引进后备母猪和公猪;严格限制人员特别是兽医、技术人员和其它猪场的人员参观;运输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猪场;此外,猪场不要与牛、羊养殖场太近。如果一旦出现了疫情,就要全面封闭猪场,拒绝传染源进入猪场。对猪场进行严格的消毒(常用消毒药有1%~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1%一 2%甲醛溶液)。一般是先喷洒周围环境,再彻底清扫粪尿、垃圾、泥土、污物、堆积焚烧进行第二次喷洒消毒,对于有水泥地面的猪舍及运载工具用自来水冲洗干净,自然晾干后再第三次喷雾或喷洒,自然干燥后启用。
2、切断传染途径、消灭传染源
严格控制牲畜及其产品的移动,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切断传播途径,是避免疫情扩散的有效措施。疫情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牲畜强制扑杀,并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措施,对污染的猪舍、物品及环境彻底消毒,迅速消除传染源,这是关键,虽然会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但是这也是一个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3、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做好免疫接种,特别是发生过口蹄疫的地区应进行强制性疫苗注射,但是在选择疫苗的时候,一定要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匹配的疫苗,进行紧急接种,用量、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每年定期( 冬春季到来之前) 注射1次疫苗。
4、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抵抗力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或减少相互接触,新购进的猪,须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在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下,再合群饲养,并多向当地有关部门了解疫情动向信息,坚决杜绝到疫点、疫区或就近市场交易牲口或购买畜产品。在寒冷的季节要给猪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和营养均衡的饲料,还要重视给猪提供适温充足的干净饮水。
病 原
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
这类疫病传播快,流行面广, 病初发烧到41℃,主要表现患猪口腔、蹄部,蹄冠,蹄叉或蹄踵部肿胀,色苍白,进而形成水疱。水疱内为透明或混浊的淡黄色液体。水疱破烂后流下的糜烂面,表面有浆性渗出液,此时出现跛行。除蹄、鼻镜、乳头常发生水疱外,有时可见唇、舌、齿及上腭也发生水疱或糜烂。口腔病严重时出现流涎。
1、主要是搞好疫苗注射,再进行加强注射免疫,效果很好。
2、用药方案
用药方案1:“口蹄金针”或“菌毒炎克”或“感乐欣”或“世纪孢锋” 分别肌注;
用药方案2:“口蹄金针”或“混感福方”或“蓝圆五毒链” 或“热魔金丹”分别肌注;
用药方案3:“口蹄金针”或“世纪孢锋”混合肌注。或“混感福方” 分别肌注;
同时喂电解多维或补液盐或荆防败毒散给药。
3、发现该病要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封锁疫区,对病猪进行隔离。
上一篇: 冬季堆沤农家肥应注意些啥?
下一篇: 桃桑质蚧的防治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