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蚕豆 > 蚕豆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蚕豆

蚕豆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蚕豆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秆。起初病叶上产生黄绿色或灰白色小斑点,随后凸起,变成黄褐色小疱,后病斑扩大,表皮破裂,散出红色粉末。发病后期,叶片变形早落。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随后在小点四周产生橙红色斑点,以后再继续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锈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品种及播种期等有密切关系。锈菌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20—25℃易流行。3—4月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冬春气温高,早播蚕豆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到第2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低洼积水、土质黏重、生长茂密、通透性差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

【防治方法】

实行倒茬轮作。合理密植,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适时播种,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发病初期应根据病情防治1—2次,或视病情在花荚期防治1—2次。

药剂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