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只在幼虫阶段对农业产生危害。喜在温暖湿润麦田、水稻、草丛中产卵。怕高温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上,温度23~30度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存活。但雨量过多,特别是遇暴风雨后,黏虫数量又显著下降。
黏虫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和迁飞的习性,对糖、醋、酒液和黑光灯有很强的趋性行为,喜昼伏夜出。白天在枯叶丛、草垛、灌木林、茅棚等处隐藏。在夜间有2次明显的活动高峰,第1次在傍晚8~9时左右,另1次则在黎明前。
黏虫成虫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间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一代化蛹羽化成虫后迁飞至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二代化蛹羽化成虫后向南迁飞至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
黏虫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花蜜补充营养,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主要的蜜源植物有桃、李、杏、苹果、刺槐、油菜、大葱、苜蓿等。
黏虫成虫产卵部位趋向于黄枯叶片。在玉米苗期,卵多产在叶片尖端,成株期卵多产在穗部苞叶或果穗的花丝等部位。产卵时分泌胶质黏液,使叶片卷成条状,常将卵黏连成行或重叠排列包住,形成卵块,以致不易看见。每个卵块一般20~40粒,成条状或重叠,多者达200~300粒。
上一篇: 大花六道木有哪些形态特征?
下一篇: 猕猴桃定植后第二年如何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