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成虫体长18~25 mm,翅展45~50 mm。灰褐色,前翅有灰黑色环状纹,灰白色肾状纹,前缘近端部有3个小白点,亚外缘线白而细,沿外缘有一列黑点,后翅灰色,无斑纹[1]。卵呈半球形,底径0.6~0.7 mm,表面具放射状三序纵棱,棱间具横隔,初产黄白色,孵化前紫黑色。末龄幼虫体长29.1 mm,初孵幼虫黑绿色,后体色多变,淡绿至黑褐不等,体节明显,背线、亚背线呈白点状细线,体背各节两侧有黑色条斑,呈倒“八”字形[2]。蛹长约20 mm,赤褐或深褐色,背部中央有1条深色纵带,臀棘较长,具2根长刺,刺端呈球状[3]。
1.2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在植物叶中潜伏,傍晚开始活动[4]。产卵最盛时期大约在19:00—20:00。卵成块状,分散产下。每块中的卵数由几粒至几百粒不等,平均100多粒。一雌虫最多能产卵近3 000粒,平均产800多粒。初孵化出来的幼虫成群栖息,白天潜伏于叶中,夜间出来为害。叶片被害部初呈透明状,幼虫稍长后现出大小不等的穿孔。这时幼虫能吐丝下坠,也能自由爬行,因此群栖的数目大大减少。3龄以前的幼虫前2对腹足未长成,因此行动时背弓起如尺蠖;到3龄以后足已长全,白天多数躲在叶里或土块下,夜间出来食害。5龄以前的幼虫白天一般在地上部潜伏,6龄幼虫白天多藏在根下土中,夜间出来食害。 防治技术
2.1 农业与物理防治
根据甘蓝夜蛾在土里化蛹的习性,菜田收获后进行秋末翻耕,以增加蛹的死亡量;根据甘蓝夜蛾在茂密杂草中产卵的习性,清除田间杂草可降低幼虫密度;依据甘蓝夜蛾的卵期及初孵幼虫集中取食的习性,极易发现,可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摘除卵块及初龄幼虫聚集的叶片。此外,甘蓝夜蛾成虫对黑光灯和糖蜜气味有较强的趋性,可以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在羽化期设置黑光灯或糖醋盆诱杀,诱液中糖、醋、酒、水比例为10∶1∶1∶8或6∶3∶1∶10。
2.2 生物防治
在卵期人工释放赤眼蜂,设6~8个点/hm2,每次每点放2 000~3 000头,每隔5 d放1次,连放2~3次,灭卵效果良好。在幼虫期喷洒0.2%苦皮藤素乳油1 0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制剂,选用对夜蛾科幼虫致病力强的菌系,在温度20 ℃以上晴天喷洒效果较好,并注意在幼虫钻入叶球前施用。
2.3 化学防治
利用3龄前幼虫较集中、食量小、抗药性弱的有利时机进行化学药剂防治。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3 000~4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农药,以防其产生抗药性,不宜多种农药混用或单农药品种连续使用,用药时水量一定要足,喷药均匀到位,勿使喷雾器碰到植株上,以免使幼虫震落,降低药效。采收前7~10 d停止用药。
上一篇: 瓜蒌生长期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下一篇: 油菜病毒病的症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