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1)田间症状冬小麦播后秋苗期感病表现为丛矮株型,分蘖明显增多,心叶细小、嫩绿,严重者冬前即死亡;能过冬的植株返青后不断生出细小分蘖,植株明显矮化。新生叶出现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大多不能抽穗。拔节后感病的植株分蘖略多,茎直立粗壮,从第三节后节间较健株显著缩短,叶片增长、增宽,心叶出现黄白色断续条纹,虽能抽穗但有一部分包在鞘内,籽粒瘦瘪。
(2)发病特点冬小麦的秋苗期是丛矮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发病时期。在毒源充足的条件下,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受侵就越早,发病就越严重。凡是在玉米、棉花、高粱田中套种的小麦,发病率比平播小麦高,受害重,发病率可达30% ~50%,甚至毁种。还与小麦周围的环境有关。凡是田边、地头杂草丛生的地块,以及靠近秋作物田边和秋作物秸秆堆放地,因是传毒昆虫灰飞虱的栖息、繁殖场所,发病都比较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的年份发病也较重。
上一篇: 羊饲喂尿素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 大麦水肥怎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