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玉米大斑病是怎么产生的?如何防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在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 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抗品种。如:京早1号、北大1236、中玉5号、津夏7号、冀单29、冀单30、冀单31、冀单33、长早7号、西单2号、本玉11号、本玉12号、辽单22号、绥玉6号、龙源101、海玉89、海玉9号、鲁玉16号、鄂甜玉1号、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农大3138、农单5号、陕玉911、西农11号、中单2号、吉单101、吉单131、C103、丹玉13、丹玉14、四单8、郑单2、群单105、群单103、承单4、冀单2、京黄105、京黄113、沈单5、沈单7、本玉9、锦单6、鲁单15、鲁单19、思单2、掖单12、陕玉9号。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用抗菌素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一般于病情扩展前防治,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开始喷药。防效较好的药剂种类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75公斤,隔7天~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次~3次。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一、发生规律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其休眠菌丝体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其分生孢子还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也是侵染来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在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20~28℃产生,发病的温度一般在22℃以下。我省由于玉米从拔节到出穗期,基本可以满足大斑病菌对温度的要求,所以多雨多雾或连续阴雨天气,则易导致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在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7天以上,病害的发展将受到抑制。玉米播种过晚、出穗后氮肥不足、玉米连作均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5%左右,严重发生年份,感病品种的损失高达20%以上。
二、防治措施: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采取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点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一是栽培管理措施。
(1)选用抗、耐大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清除病残株,消灭菌源;开春后及早处理完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秸秆肥。
(3)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与花生、马铃薯等套种或宽窄行种植可减轻发病;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二是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喷药。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下一篇: 早春温室大棚蔬菜定植前后如何避免冻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