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倾慕,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优势甚至绝对优势。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
特色农业 简单的说就是有特色的农业 区别于别的地区的 包括种植 养殖等 当地有标志性的农产品通过有特点的种植或养殖产生的产品都是特色产品 有特色的生产方式也是特色 比如说采摘 农业观光旅游 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特色农业。
形成特色农业需要的条件
1.当地环境,必须满足农业需求;
2.作物种类、品种,必须有一定特殊性,比如抗病或者生态、高产、优质等特点;
3.加工,特色的加工场所或者加工条件,必须保证农业产品可以被加工后获得相宜的附加值;
4.销售,最好能有绿色的产销链;
5.政策,符合国家的、当地的政策;
6.最好能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包括管理者和操作者。
一、什么是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是指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且与其它区域有明显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
二、特色农业的误区
由于一部分人对特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缺乏准确的把握,所以常常在认识和实践上步入误区,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某些人误认为搞一些稀奇的农业项目就是特色农业,既然政府号召发展特色农业,他便尽其所能地搜寻本地没有的稀奇项目并加以引进,于是七彩山鸡、蝎子、食用蚂蚁、驼鸟等,都引进来了。结果,有的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有的虽然自然条件适合,但没有市场;有的虽然有市场,但缺乏熟练的生产技术。因此,纷纷失败了。为了准确把握特色农业的内涵,下面分析一下特色农业的特点。
三、特色农业的特点
1、适合当地自然条件
特色农业的生产项目首先要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如果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或勉强适合,就不能称其为特色农业。实践中,某些人为了引进稀奇的生产项目,虽然这些项目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但为了引进的动植物生存下去,便附加了昂贵的设施条件。虽然这些动植物生存下来了,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项目是失败的。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2、具有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
特色农业的区位比较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比较优势,即该地区生产的该种农产品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品质上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品质上具有优势,如新疆的哈密瓜,其它地方就种不出来,既是有的地方能种出来,品质也无法与之相比;二是经济比较优势,即该地区生产的此种农产品其经济效益比其它地区好。如果仅有生产优势,而没有经济优势,甚至出现亏损,那么本地区就要考虑其它具有经济优势的生产项目。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都应遵循的普遍法则。
3、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特色农业中的“特色”二字就是指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特色农业必须具有明显区域差异,如果某一生产项目到处都有,就不能称其为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就是指人无我有的生产项目。
四、特色农业的需求创造
特色农业的成败最终由市场决定。实际上是由需求决定的。有需求就能成功,没有需求就要失败。然而特色农业的需求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该特色项目为传统项目,即该项目已在此地生产多年了,形成了稳定的需求群体和需求数量,当然,如果生产规模扩大,就需要扩展需求;二是该特色项目为新开发的生产项目,急需寻找和创造需求。因此,如何扩展和创造需求就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
1、改变消费者的生活习惯
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范例,如生日蛋糕、肯德基、可口可乐等都曾令中国人陌生和不习惯,但今天都成了平常消费。但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例如,矿泉水比牛奶还贵,但人们宁愿喝矿泉水而很少喝牛奶,如能培养国民喝奶的习惯,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奶牛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学生奶计划”,这正是改变我国人民生活习惯的有力举措;另外,如能将吃苹果改为喝苹果汁,将大大增加苹果的需求,因为一个人一天吃3个苹果是不容易的,而喝3杯果汁不仅是容易的,而且3杯果汁大约需消费9个苹果。
2、扩大产品出口
特色农业因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往往是其他国家缺乏的农产品,所以有利于出口。但我国的农产品往往由于缺乏标准化,没有品牌,而且残毒量过高,加之没有有效的营销组织和营销策略,从而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为了更好地发展特色农业,必须在以上诸方面加以改进,以扩大特色农业的需求。
3、引导消费
积极引导,是扩大需求的另一策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陕西一位农业专家到处讲猕猴桃的好处,致使该地区猕猴桃的售价高达20元/公斤。由于需求的增加,拉动了猕猴桃的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适宜种植猕猴桃的陕西省周至县成了猕猴桃大县。
五、特色农业的风险
1、地域不适的风险
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特色农业,肓目引种,结果事与愿违。比如陕西的户县、周至、兴平、武功、眉县等县域,其自然条件不适合栽种苹果,由于多年以前苹果价格较好,盲目栽种,结果,苹果品质太差,甚至每公斤卖1角钱都卖不出去,只好将果园砍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发展特色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
2、没有市场的风险
陕西关中地区,九十年代末曾流行养食用蚂蚁。养蚂蚁的技术倒不难,当地气候条件也适合蚂蚁生长,但养出来后却没人要。绝大多数人对吃蚂蚁不感兴趣,甚至发怵,因而该地的食用蚂蚁因没有市场而宣告失败。
3、有市场潜力但尚未形成需求的风险
有些特色农业项目从理论上讲具有市场潜力,但在没有形成现实需求之前,是具有风险的。如黑小麦,从营养角度来说,比普通小麦具有优势,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营养,黑小麦无疑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人们就是不愿吃黑小麦做的黑色食品。从而导致陕西的黑小麦还不如普通小麦价格高,使欲发展特色农业的农民再一次失败。
4、一哄而上的风险
某一项目一旦有人赚了钱,周围农民往往一哄而上,导致供给超过需求,使价格大幅下跌。此类现象多不胜举。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规模,是发展特色农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5、“击鼓传花式”的风险
有一些项目,在起初引种时很昂贵,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发展商品性的农产品,而且“炒种”。如果你引种后又能顺利地将扩繁后的种子再次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当然你就赚钱了,但是如果你不能顺利地再次卖出,那么你就得赔钱。1993年陕西的“超大穗”小麦种子每公斤售价高达100元。1994年引种的农户仍可以每公斤40元卖出,大赚一笔,然而1995年引种的农户每公斤0.8元都卖不出去。这“朵花”传到你这儿传不下去了,那么你就得“受罚”。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一定要当心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
上一篇: 荷花常见病虫害?
下一篇: 甘蓝类发生灰霉病的原因及措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