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大豆 > 大豆菌核病的危害有什么特点? 大豆

大豆菌核病的危害有什么特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死秧子病、白绢病。全国各地均可发生。bai黑龙江、内蒙古为害较重,流行年份减产20%~30%。病害严重的地块甚至绝产。该病危害地上部,在大豆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造成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但以成株花期发生为主,受害最重。


大豆菌核病致病真菌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茎部或分枝产生褐色病斑。湿度高的病斑上产生白色絮状菌丝体,并渐渐形成白色不规则颗粒状菌丝团,以后变为灰色,直至最终形成黑色菌核,分散排列在病株茎部内外。后期病斑组织破碎,露出木质部,严重的整株死亡。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也能侵染豆荚,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豆荚不能结实。


大豆茎部形成的菌核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型。菌核落在土壤里或在病株残体以及混在种子内越冬,越冬后的菌核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的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传播或菌丝碎断传播,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菌核在田间土壤深度3厘米以上能正常萌发,3厘米以下不能萌发,在1~3厘米深度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菌核萌发的数量递减。菌核从萌发到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该病发生流行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菌核病的防治措施包括(1)种植抗病品种,例如合丰25、合丰35抗性均较好。(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子间的菌核。(3)深翻:实行秋季深翻,深度不小于15厘米,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萌发。(4)清除田间病株残体。(5)轮作:与非寄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重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6)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与密植,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在菌核萌发前铲趟,破坏子囊盘可减轻发病。(7)药剂防治:用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于菌核病发病初期叶面喷雾,隔7天补喷1次。在该致病真菌子囊盘萌发盛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