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马传染性贫血的主要症状是?

马传染性贫血的主要症状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①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流行初期或老疫区内突然暴发病马。病程短,高热稽留,或在体温升高数日后,降至常温,以后又急剧升高,一直稽留至死亡,临床症状和血液学变化明显。


②亚急性型。常见于流行中期。病程较长,约1—2个月。主要呈反复发作间歇热,温差倒转现象较多。

③慢性型。最常见一种类型,常见于老疫区。病程更长,可达数月或数年。其特点与亚急性型基本相似,呈现反复发作间歇热,但发热程度不高,发热时间短,一般为2~3天,并且无热期长,可持续数周、数月,温差倒转现象更为明显。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0~40天,人工感染平均为10~30天,短的5天,长的达90天。

以发热、贫血、出血、黄疸、浮肿、心机能紊乱、血相变化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

发热:发热类型有稽留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稽留热表现为体温升高40℃以上,稽留3~5天,有时达10天以上,直到死亡。间歇热表现有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多见于亚急性及部分慢性病例。慢性病例以不规则热为主,常有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的逆温差现象。

贫血、出血和黄疸: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随着病情加重,表现为苍白或黄染。在眼结膜、舌底面、口腔、鼻腔、阴道等黏膜等处,常见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点(斑)。

心机能紊乱:心搏亢进,节律不齐,心音混浊或分裂,缩期杂音,脉搏增数。

浮肿:常在四肢下端、胸前、腹下、包皮、阴囊、乳房等处出现无热、无痛的浮肿。

血相变化: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速。白细胞减少,丙种球蛋白增高,外周血液中出现吞铁细胞。在发热期,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退热后,淋巴细胞增多。

根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病型。

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流行初期,主要呈高热稽留,病程短,病死率高。

亚急性型多见于流行中期,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间歇热,有的还出现逆温差现象。

慢陛型常见于老疫区,病程较长,其特征与亚急型相似,但逆温差现象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