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方法?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主要症状 最初是几头体弱猪发生下痢,不吃,体温升高至 41.8℃左右,耳尖发绀,一般在 24~48h 死 亡。而后在3~6d 内波及全群。表现顽固性下痢,开始粪便带有黄绿色黏液,继后变成水样,粪 便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腥臭,附在肛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 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喜欢堆叠在一起。体温 41.5~41.8℃,眼睑肿大,眼黏膜充血(呈花斑 状),有的发生溃疡,有分泌物,有3 头失明。尿黄色混浊,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有的咳嗽。 迅速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变化,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唇部皮肤 出现紫(暗)红斑块(先耳尖—四肢—腹下)。走路摇摆,拱背,或卧地不起,发抖,叫声嘶哑,最后 衰竭而死。 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块。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米粒)样 大小的坏死点,胆囊肿大,胆汁浓缩,呈黑褐色。脾肿大,发硬,暗蓝色,有出血和坏死门淋巴结 肿大,中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索状肿大,边缘充血,切面多汁,肠系膜发亮。部分心耳有出 血点。肺肿大,气管内有纤维素物。病程长的肺有出血。肠充血、出血、坏死;十二指肠空虚、 变小、充血、内充有气体;肠黏膜易脱落;回盲口黏膜上附有糠状物,剥离后出现溃疡,边缘堤 状。根据诊断本病流行特点、临诊特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综合判断,初诊为仔猪副伤寒。 4 发病原因 一是2 个猪场的仔猪都是从外县乡下散养农户收集而来,群众防疫意识差。二是多年来全 区各地只是坚持对生猪实行春秋普防制度,主要是针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口蹄疫等疾病, 而忽视了仔猪副伤寒的预防[2]。三是仔猪副伤寒发生后,注重的是治疗,而未能从预防措施上 研究探索。四是仔猪圈舍环境卫生差,消毒不定期、不彻底,农户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松 懈。五是仔猪副伤寒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统一,农户无预防意识,不注重免疫方法,)药剂治疗。一是对病猪选用痢菌净针剂,1kg 体重3mg,2 次/d,连用5d。二是肌肉注射 磺胺嘧啶钠 2.5g/次,3 次/d[5]。三是内服磺胺二甲嘧啶片,每天 1kg 体重 100mg,连用 10d, 并配合助消化和健胃剂。四是严重病例,1kg 体重青霉素20mg、VC 2mL/头、樟脑磺酸钠 2mL/ 头、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头,混合1 次静注,连用3d

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

仔猪副伤寒也叫仔猪沙门氏菌病, 是由沙门氏菌所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该病的特征为败血症、 坏死性肠炎 ,肺炎 。该病 多发生于 2 ~ 4 月龄仔猪 , 成年猪很少见 。该病在我国各地 的猪场都 有发生 ,且多 发于卫 生条件 差的猪场 , 给养殖业造成 了很大 的经济损失 。

1.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 , 但以冬季 和早春多发。该病主要感染 6 月龄以内的仔猪 , 1~ 4 月龄的仔猪 ,且体质量在 10 ~15 的仔猪更容易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病猪通 过粪尿 的排 泄物和分泌物将病原菌排 出体外 , 污染饲料(玉米 、 豆粕 、 鱼粉添加剂 )、 饮水和周围环境 ,经消化道而感染。也有 的仔猪通过带菌母体的子宫或脐带而感染 。由于猪体 内带有病原菌 , 当猪只受到寒冷潮湿 、 气候突变 、 饲养密度过大 、 拥挤 , 饲料营养价不全 , 突然更换饲料 , 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 , 均可诱发该病。

2.症状

在临床上分急I 生 和慢f 生 两种类型。潜伏期—般为4 ~ 6d。

(1)急性型 主要出现败血症。病仔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 体温在 41℃ ~ 42℃。 病程稍长 , 出现呼吸困难 , 腹泻 ,腹痛。在耳根 , 胸前 、 腹下有紫斑 。病程 1~ 4 d。死亡率很高 , 断奶后的仔猪多为此型。

(2)慢性 型 主要 出现坏死性肠炎 和肺炎 。病猪精神不振 , 体温稍高 , 40% ~ 41. 5℃ , 食 欲下 降。便秘 和下 痢交替 , 排出灰 白色 、 淡黄色 、 暗绿色粥样粪便 , 恶臭 , 有的带血和坏死组织碎片。脱水, 消瘦。肺感染, 咳嗽。皮肤上有痂样湿疹或紫斑。 生长停滞, 贫血。 病程 14 ~ 21 d。 最后衰竭,死亡。存活者 为僵猪。

3. 剖检诊断

(1)急性型 可见败血症病变。 在耳、 腹部、 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斑 ; 淋巴结肿大, 出血 ; 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各脏 器黏膜如心内外膜 、 咽喉 , 膀胱 黏膜及 肾脏均有出血点 ;脾肿大 , 边缘钝 , 呈暗紫 色或蓝 色 ; 肝肿大 , 有大小不等 的坏死灶 ; 胆囊黏膜坏死。

(2)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盲肠和结肠 。肠壁坏死和溃疡 , 表面覆有一层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 物质 , 称为假 膜 ,小病灶逐渐融合 , 形成弥漫性坏死 , 肠壁肥厚 ;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 , 部分为干酪样变 ; 脾肿大 , 网状组织增殖 ; 肝有黄灰色坏死点。肺的心叶、 尖叶和隔叶前下缘有肺炎实变区。

4. 诊断

(1)应进行病原 茵检查 根据发病情况 , 临床症状 , 尤其败血症 、 大肠坏死性肠炎和肺炎 , 以及剖检病变 , 可初步确诊 。但必须采取病料 , 送有关单位进行病原菌检查 。

(2)与猪瘟、 猪痢进行区别诊断 该病仔猪多发, 主要慢性经过。猪瘟成年猪多发, 为急性经过。猪痢疾传播慢,时间长, 持续下痢, 粪便带血和黏液, 肠黏膜弥漫性坏死。

5.防治

(1)加 强饲养管理 搞好 圈舍 的清洁卫生 , 同时 , 对地面 、 用具 、 设备等用 2%~ 4%火碱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对有病的母猪和种公猪 , 不能留作种用 , 一律淘汰 , 对仔猪 以防再感染 。减少各种应激刺激 , 如气候 突然变冷 , 要做好防护保暖工作 。 不要突然更换饲料 , 断奶不要过早等 , 均可预 防该病发生 。

(2)进行免 疫接种 1 个月龄 以上 的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 , 口服或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用冷开水稀 释成 5 ~10 m L 拌料喂服。或用 2%氢氧 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 , 每头猪耳后肌 肉注射 1 m L。 在疫区仔猪断奶前后各 注射 1 次 , 间隔 3 — 4 周。 注苗前后禁用抗菌药物 。 多价副伤寒灭活疫苗 , 可在发病当地分离菌株制成灭活疫苗 , 效果会更好 。

(3)治疗 可用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土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复方新诺 明 70 m g/ kg, 首次加倍 , 2 次 , d,连用 3 ~7 d 。三甲氧氨嘧啶 0. 2 g, 磺胺嘧啶 1 g, 蒸馏水10 m L, 20 ~25 m g/ kg, 静脉或肌肉注射, 2 次 /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