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其他薯类 > 红薯的安全贮藏技术? 其他薯类

红薯的安全贮藏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 入窑前的准备

1窑内消毒

一般在红薯收获前十天左右,开始进行窑内消毒处理,以消灭潜伏在窑内的病菌。窑内消毒方法多种多样,一是刮去窑壁陈土,使见新土,然后撒生石灰消毒;二是用硫磺熏窑,按1m3用硫磺50克左右点燃后封闭窑门,熏1-2天后再打开通气孔;三是喷洒1%硫酸铜溶液或2%的福尔马林或辛硫磷200倍液或甲醛50倍溶液或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液喷洒消毒。

2薯块处理

精选薯块,剔除遭受损伤、冷害、渍害或病虫害的薯块,并在红薯进窑前进行药剂处理。药剂能杀死薯块表面及浅层伤口内的细菌,起到防病保鲜的作用,使红薯在贮藏期限间腐烂率大大降低。常用的药剂及使用方法有:

⑴多菌灵 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范围广的内吸杀菌剂,对黑斑病、软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250-300倍液浸薯块10分钟,捞出淋上药水即可入窑,约30天后方可食用。

⑵甲基托布津 托布津对人畜毒性很低,兑水500-800倍液浸薯块10-15分钟,捞出淋上药水入窑。

⑶代森铵 代森铵对人畜安全,用50%代森铵兑水200-300倍液浸薯块,晾干入窑

⑷抗菌剂 (大蒜素)大蒜素成品为10%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大蒜味,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兑水200倍浸薯块10分钟,淋上药水入窑。

二、 贮藏期的管理

红薯贮藏期间应根据薯块本身的生理生化变化特点和外界气候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如调节窑内温度、湿度和氧气,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防止薯块遭受冷害、湿害和引起病虫害蔓延。贮藏期间的管理具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贮藏初期(入窑后20-30天)

入窑初期,由于外界气温较高,刚收获的薯块呼吸作用较强,释放大量热量、水和二氧化碳,使窑内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在通风条件差时,薯堆温度可达20℃以上。这种高温高湿环境,容易使薯块发芽,消耗养分,并导致病害蔓延,因此初期的管理应以通风散湿为中心,使窑内温度不超过15℃,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待窑温稳定在14℃左右时再封窑。

2贮藏中期(初期未至第二年2月初)

中期处于严冬寒冷季节,且经历时间长。此时薯块的呼吸作用较弱,发热量少,是薯块容易受冷害的主要阶段,此时应以防寒保温为中心,关闭门窗,堵塞漏气的地方,使温度保持在12-14℃,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虽然窑温相对外界气温变化缓慢,降温幅度和强度也较小,但各种防寒措施应在当地气温显著下降前完成。若温度持续下降,要烧小火加温,以便保温防寒。

3贮藏后期(中期未至出窑)

2月初后,外界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春气温多变,薯块经过长期贮藏后,生理活动机能减退,对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差,中期受到冷害的薯块也多在此时发生腐烂。因此此期的管理应以稳定窑温、适当通风换气为中心。窑内温度保持在12℃左右,相对湿度不低于85%。这时需经常检查薯窑,如发现腐烂,应立即拣出,不可倒窑,以免增加病菌的交叉传染机率,造成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