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治第1代二化螟在双季稻区一般发生4代,其中第2代和第4代分别发生于早稻和晚稻破口期到抽穗期前后,因而易形成白穗,造成的损失较大。鉴于二化螟耐低温能力强,越冬场所多,幼虫具有迁徙的习性,不易被淹死或冻死,越冬死亡率低,所以历年第1代二化螟发生量大,产卵于早稻秧田或本田后,存活率高,加之第1代二化螟正碰上早稻分蘖期,叶鞘包裹松驰,故危害较重。只要压住了第1代二化螟,既可保护早稻的安全生长,又可有效地减少第2代乃至第3代(第3代由于气温高,发生量减少)和第4代二化螟的发生。防治第1代二化螟幼虫的有利条件是:由于气温较低,低龄幼虫发育比较缓慢,初龄幼虫集中在叶鞘危害的时间较长(约为7天~10天),之后才转为钻心,可抓住时间施药防治。第1代二化螟发生和危害不一致,发生早的第1代二化螟幼虫常危害秧苗,要做到带药下大田,在移栽前对秧苗喷施对口农药。用于插三熟制早稻田的迟插秧,要注意在秧田期施药挑治二化螟。根据第1代二化螟发生进度预报,尤其是调查枯鞘情况,重点抓住早稻分蘖期防治好第1代二化螟幼虫。
确定重点,进行挑治二化螟成虫产卵有选择性,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中,以分蘖期或孕穗期叶色浓郁,易招引成虫产卵,而且蚁螟容易侵入和成活,以后转株危害。各类水稻中,又以稀植、秆高、茎粗、叶片宽大的杂交稻最易诱蛾产卵。由于成虫的趋光性,靠近屋前屋后的稻田在夜晚灯光的诱导下,二化螟产卵多,危害相对较重。土壤缺水的田,幼虫不但提早转株,而且转株次数多,导致一虫多害的现象增加。对以上类型的早稻田要考虑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具体根据水稻枯鞘率而定,第1代和第3代枯鞘率达5%~8%,第2代和第4代枯鞘率达2%~4%时,应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上一篇: 河北省麦蜘蛛主要有哪几种?
下一篇: 我国南方的土壤类型偏酸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