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将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省旅游“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系统梳理、科学评估贫困县特别是大别山片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区域交通、人口规模等情况,科学编制《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发指南》。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公益行动,支持宜游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措施。
(二)完善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大重点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条件。优化重点村乡村公路、慢行道、停车场、标识标牌等交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重点村公共服务和商贸物流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加强重点村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发布并实施乡村旅游厕所管理与服务地方标准,每个重点村至少建成一座旅游厕所。
(三)开发重点村旅游产品。围绕满足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坚持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庄、森林旅游人家、客栈民宿、汽车营地、帐篷营地等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乡村摄影、踏青赏花、晒秋、徒步慢游、体育健身、养生养老、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推动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和品牌化包装,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观赏体验型旅游娱乐活动。
(四)强化重点村宣传营销。制定全省重点村旅游宣传推广方案,在全省旅游资讯网站和相关市县网站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栏,支持重点村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在线营销能力。将重点村纳入省市县旅游精品线路,每年组织国内媒体和旅行商赴贫困地区开展踩线采风活动。因地制宜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五)优化重点村旅游管理。制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领域的服务规范、卫生标准和安全制度,制定乡村客栈型、休闲农庄型、民俗文化型、生态养生型、古镇古村型、采摘篱园型等业态标准。探索并推广农家乐协会+农户、企业+农户、村民委员会+景区等乡村旅游组织管理模式。将重点村信息化工作纳入全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村发展导游、导航、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项目。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将重点村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安全纳入全省旅游安全监管工作。鼓励和引导乡村旅游协会等社会组织发展。
上一篇: 蔬菜定植选大苗还是小苗?
下一篇: 对葡萄树结果枝上的副梢应怎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