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豆类作物 > 其他豆类 > 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其他豆类

花生根结线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症状 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二龄幼虫侵入花生的幼嫩根尖,形成不规则形根结,线虫钻入花生根部中柱造成根液渗流,损耗养分,易引起次生病害。根结线虫定居取食旱刺激根细胞增生,连续为害新根根尖,使次生根结成团(根结团),吸收养分困难。病株生长缓慢或萎黄不长,植株矮小,始花期叶片变黄瘦小,叶缘焦枯,提早脱落。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线虫还可侵害果壳、果柄和根颈,果壳受害形成乳白突起的小瘤,后虫瘤呈褐色疮痂状,但较少见。果柄和根茎形成葡萄状虫瘤簇。

病原 花生根结线虫主要有两个种:Me10idogyne hapla Chitwood 称北方根结线虫和M.arenaria(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前者雌虫梨形或袋形,排汇孔位于口针基球后,会阴花纹圆至卵圆形,背弓低平,侧线不明显,近尾尖处常有刻点,近侧线处无不规则横纹。雄虫蠕虫形,头区隆起,与体躯界限明显,侧区具4条侧线。头感器长裂缝状。幼虫体长347-390μm,头端平或略呈圆形,头感器明显。排泄孔位于肠前端,直肠不膨大,尾部向后渐变细。花生根结线虫 雌虫乳白色,梨形,大小405-960μm,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会阴花纹圆或卵圆形,近尾尖处无刻点,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有些横雠伸至阴门角。雄虫细长灰白,头略尖,尾钝圆,导刺带新菜,大小1272-2226×35-53。幼虫体长448。幼虫体长448μm,半月体紧靠排汇孔前,直肠膨大,尾部向后渐细,末端较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线虫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虫瘤内外越冬,也可混入粪肥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卵孵化变成一龄幼虫,蜕皮后为二龄幼虫,然后出壳活动,从花生根尖处侵入,在细胞间隙和组织内移动。变为豆荚形时头插入中柱鞘吸取营养,刺激细胞过度增长导致巨细胞形成。二次蜕皮变为三龄幼虫,再经二次蜕皮变为成虫。雌雄交尾后,雄虫死去,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卵囊存在于虫瘤内或露于其外,雌虫产卵后死亡,卵在土壤中分期分批孵化进行再侵染。北方根结线虫可寄生550余种植物。花生根结线虫已知也能侵害330种植物。虫瘤耐低温和水淹能力较强。山东一般一年3代。花生上的线虫在20-28℃,经6小时光照条件下,第23天开始产卵,完成一代约需39天左右。线虫主要分布在40cm土层内,在沙土中平均每天移动1cm,主要靠病田土壤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水流、烘肥、风等传播,野生寄主也能传播。调运带病荚果引起远距离传播。线虫侵入适宜土温11.3-34℃,最适15-20℃。田间最大持水量70%左右适于线虫侵入。线虫随土壤中水分多少上下移动。干旱年份易发病,雨季早、雨水大、植株恢复快发病轻。沙壤土或沙土、瘠薄土壤发病重。连作田、管理粗放、杂草多的花生田易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种或引种。(2)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轮作2-3年。(3)清洁田园,深刨病根,集中烧毁。增肥改土,增施腐熟有机肥。(4)加强田间管理,铲除杂草,重病田可改为夏播。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流传播。(5)药剂防治 用10%防线一号乳油,每667m2-2.5kg加细土20kg制成毒土撒入穴内,覆土后播种。或用10%涕灭威(铁灭克)颗粒剂2.5-5kg、3%呋喃丹(克百威)颗粒剂5-6kg、5%克线磷颗粒剂2-12kg、5%硫线磷(克线丹)颗粒剂8kg、5%米乐尔颗粒剂3.6kg,也可用10%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硫环磷、灭克磷颗粒剂4-6kg,播种时要分层播种,防止药害。同时要注意人畜安全。用呋喃丹等内吸杀菌剂制成种衣剂,播前2天处理种子,药液农度宜在30以上。熏蒸剂防治如D-D混剂、二溴乙烷(EDB)、棉隆(必速灭)等使用方法参见大豆胞囊线虫病。(6)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能明显起到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

花生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幼苗被害,一般出土半个月后即可表现症状,植株萎缩不长,下部叶变黄,始花期后,整株茎叶逐渐变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提早脱落,开花迟,病株矮小,似缺肥水状,田间常成片成窝发生。雨水多时,病情可减轻。

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以后在虫瘿上长出许多细小的须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侵染形成虫瘿,经这样多次反复侵染,根系就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被害主根畸形歪曲,停止生长,根部皮层往往变褐腐烂。在根颈、果柄上可形成葡萄穗状的虫瘿簇。在果壳上则形成疮痂状虫瘿,初为乳白色,后变为褐色,较少见。剖视虫瘿,可见乳白色针头大小的雌线虫。病株根瘤少,结果亦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工作

加强检疫,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或不良寄主作物轮作2-3年。

清洁田园

清洁田园,深刨病根,集中烧毁。增肥改土,增施腐熟有机肥。

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铲除杂草,重病田可改为夏播。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流传播。

药剂防治

用10%防线一号乳油,每667m?2-2.5kg加细土20kg制成毒土撒入穴内,覆土后播种。或用10%涕灭威(铁灭克)颗粒剂2.5-5kg、3%呋喃丹(克百威)颗粒剂5-6kg、5%克线磷颗粒剂2-12kg、5%硫线磷(克线丹)颗粒剂8kg、5%米乐尔颗粒剂3.6kg,也可用10%甲基异柳磷或甲拌磷、硫环磷、灭克磷颗粒剂4-6kg,播种时要分层播种,防止药害。同时要注意人畜安全。用呋喃丹等内吸杀菌剂制成种衣剂,播前2天处理种子,药液农度宜在30以上。熏蒸剂防治如D-D混剂、二溴乙烷(EDB)、棉隆(必速灭)等使用方法参见大豆胞囊线虫病。

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能明显起到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