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毎穗粒数;保根、护叶、延长叶片功能、防止早衰、提高粒重。
防病虫
我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以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为主,部分地区要注意叶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的防治。小麦防病治虫要诀:把握适期、选准药剂、兑足水量、喷准部位。
小麦赤霉病。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雾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极易导致赤霉病流行。目前我省沿淮、淮北推广的半冬性品种大多感赤霉病,要主动用药预防,贯彻“1次防治不动摇,2次防治看需要”的原则,遏制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时期为开花初期(见花打药),如遇连阴雨、寡照、土壤湿度大等有利于病害流行的条件,应于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天进行第二次施药。防治药剂可选择氰烯菌酯悬浮剂、多菌灵超微粉、多酮悬浮剂、戊福悬浮剂等,要用足药量、水量。同一田块尽量避免多菌灵重复使用。
小麦白粉、锈病等叶部病害。小麦孕穗期,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或小麦上部功能叶病叶率达3%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等。
小麦虫害防治。以穗蚜防治为中心,兼顾其它害虫。
蚜虫: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阿维菌素等药剂喷雾防治。
吸浆虫:孕穗期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注意带露水时不要撒施毒土。小麦抽穗扬花期,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喷雾防治。
麦蜘蛛:当平均每尺行长有虫200头以上,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
防倒伏
今年我省部分田块群体偏大,存在倒伏风险。小麦灌浆期前发生的早期倒伏,由于穗头轻,一般能不同程度地恢复直立。灌浆后期发生的晚期倒伏,由于穗头重,不易恢复直立,往往只有穗和穗下节可以抬起头来。一般轻度倒伏对产量影响不大,重度倒伏因叶片重叠,常伴有病害的发生,如不能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则会雪上加霜,导致严重减产。若出现倒伏,可采取以下补救措施:(1)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15-0.2公斤对水50公斤或16%的草木灰浸提液50-60公斤喷洒,以促进小麦生长和灌浆。(2)加强病害的防治工作。 (3)因风吹雨打而倒伏的田块,可在雨过天晴后,用竹竿轻轻抖落茎叶上的水珠,减轻压力助其抬头。切忌挑起而打乱倒向,或用手扶麦。
防早衰
今年小麦抽穗期略提前,做好防早衰工作,延长灌浆期,更有利于提高粒重。小麦早衰主要由缺肥、缺水、生理失调、病虫害等因素造成,要通过诊断,分类管理。
(1)看苗,主要是看孕穗期的叶色。对没有施拔节肥或孕穗期上部叶片发黄的麦田,孕穗期每亩可结合降雨或浇水追3-5公斤尿素,防止后期脱肥。
(2)看地,主要是看田间土壤墒情。小麦孕穗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大,若生理缺水易造成早衰。淮北麦区部分地块若干旱,土壤严重缺墒,应浇水补墒;江淮麦区若田间水分过饱和,要清理“三沟”,降湿防渍,确保根系活力。
(3)看天,主要是关注灾害性天气。干热风、雨后高温等天气易导致生理失衡和早衰。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等。此外,根腐病、叶锈病、纹枯病等也能导致早衰,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推广“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即抽穗至籽粒灌浆期间,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减轻干热风、倒伏为害等目的,获得提高粒重、高产、高效的效果。
农药及叶面肥。(1)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等。 (2)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多菌灵、氰烯菌酯等。(3)其它符合国家规定登记用于小麦的单剂及混配制剂。(4)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有机水溶肥料等。
小麦中后期一般指小麦拔节以后到成熟,此时期小麦生长旺盛,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抓好此时期的技术管理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
一、合理施肥
1、看苗施拔节肥。如果小麦分蘖多,苗情好,墒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肥,并减少施肥量,可在拔节中后期亩施尿素15-20公斤或氢铵40-50公斤。小麦分蘖少,苗情中等,墒情较好,应适当早施,并加大追肥量,可在拔节初期亩施尿素20-23公斤氢铵50-65公斤。
2、轻施孕穗肥。对水肥充足、有倒伏倾向的麦田不宜施穗肥。苗情长势好,可少施穗肥,亩用尿素不超过5公斤或氢铵不超过15公斤.水肥不足,有早衰倾向的小麦应施穗肥,亩追尿素5-10公斤或氢铵15-30公斤。
3、叶面追肥。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增加粒重,还可壮杆防倒伏。
二、科学浇水
1、浇好拔节水。浇水早晚与施用拔节肥的时间相同。
2、浇好孕穗扬花水。合理浇水,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有利于防止根系衰老,达到以水养根,以根养叶,以叶保粒的作用。
3、灌浆水。灌浆水不宜浇的过晚,收获前十七天停止浇水,在一直干旱的情况下,也不宜晚浇。
三、综合防治病虫害
特别是在小麦的后期注意防治小麦的白粉病、锈病、根腐病、茎枯病、全蚀病等病害,同时,还要防止蚜虫、吸浆虫等虫害。
防治小麦的白粉病、锈病的药剂用20%粉锈宁亩50克,小麦全蚀病、纹枯病麦田用20%粉锈宁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喷雾;小麦蚜虫可用10%吡虫啉、5%啶虫脒或22%蚜虱灵亩20克加菊酯类药30毫升喷雾。小麦吸浆虫于小麦抽穗前3—5天进行毒土防治,用1.5%1605粉亩2.5—3公斤与25公斤细沙混匀,顺垅撒施,然后浇水;成虫可在抽穗后1—2天内亩用吡虫啉30—40克喷雾防治。
(1)看苗,主要是看孕穗期的叶色。对没有施拔节肥或孕穗期上部叶片发黄的麦田,孕穗期每亩可结合降雨或浇水追3-5公斤尿素,防止后期脱肥。
(2)看地,主要是看田间土壤墒情。小麦孕穗灌浆期对水分敏感,需水量大,若生理缺水易造成早衰。淮北麦区部分地块若干旱,土壤严重缺墒,应浇水补墒;江淮麦区若田间水分过饱和,要清理“三沟”,降湿防渍,确保根系活力。
(3)看天,主要是关注灾害性天气。干热风、雨后高温等天气易导致生理失衡和早衰。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等。此外,根腐病、叶锈病、纹枯病等也能导致早衰,要做好病害预防工作。
推广“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生长后期,即抽穗至籽粒灌浆期间,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减轻干热风、倒伏为害等目的,获得提高粒重、高产、高效的效果。
农药及叶面肥。(1)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等。 (2)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多菌灵、氰烯菌酯等。(3)其它符合国家规定登记用于小麦的单剂及混配制剂。(4)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有机水溶肥料等。
后期管理。指抽穗至成熟期的管理。这个时期的生育特点是根、茎、叶的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移到穗部,主要进行开花、受精结实、籽粒灌浆、成熟等生理过程。这一阶段的主攻目标是保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保证叶片正常落黄及碳水化合物向穗部籽粒运转,防止叶片早衰或贪青晚熟,预防后期旱、涝、风、雹、病虫、倒伏等自然灾害,达到籽粒饱满,粒重增加的目的。主要管理措施有:
(1)防病治虫。小麦后期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等,在小麦抽穗后要提前预防,特别是赤霉病,如在开花期遇阴雨,要及时用50%多菌灵每亩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50--75克,加水50公斤,于小麦盛花前后喷雾。虫害主要做好穗蚜的防治工作。
(2)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可弥补后期根系吸收能力转弱的不足,延长后期叶片功能,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粒重。喷肥时间在抽穗至灌浆期都可进行。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与1--2%的尿素混合溶液,每亩按40--50公斤进行喷施,还可结合防病治虫、预防干热风等进行药肥混喷。
(3)浇灌浆水。从我市气候看,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干热风,因此,浇好灌浆水不仅能满足后期水分的要求,还能有效预防干热风,增加粒重。灌浆水一般在开花以后10天,或田间最大持水量不足60--70%时进行灌溉。降雨前或大风天都不能灌溉,避免造成倒伏。
(4)适时收获。小麦在正常成熟的情况下,粒重以蜡熟末期至完熟期为最高,故此时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收获过早,籽粒含水量高,粒重降低,出粉率低;收获过迟易落粒,遇雨穗易发芽,产量和品质都要下降。小麦蜡熟期至完熟期的外部特征是: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秆金亮,茎节带绿,籽粒腹沟呈黄色,内部蜡质状,用指甲可以掐开,也可挤压成饼,但不发黏,更无乳浆或水分渗出。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3天。因此,小麦收获要争速度,抢时间,争取丰产丰收。
上一篇: 鸡球虫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下一篇: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思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