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潜叶蝇的生活习性如何,一般什么时期开始为害? 水稻

水稻潜叶蝇的生活习性如何,一般什么时期开始为害?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因一年发生代数多,所以表现为世代重叠。5~9月间同期均可发现成虫、卵、幼虫和蛹。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一年可发生4~5代,以成虫在杂草间越冬(可能有一部分以蛹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一代发生期是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主要是在稻田附近的灌、排水渠内的杂草上繁殖,卵亦多产在杂草叶片上,经5~7天孵化为幼虫,在杂草上为害。第二代发生于6月上旬至?芽月上旬,为害水稻。7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转移到稻田附近杂草上产卵,并繁殖2~3代,9月下旬到10月上旬羽化为成虫后在杂草上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以晴天活动盛,飞翔力强,并有趋蜜习性。成虫喜低温,气温5℃以上开始活动,当气温达11~13℃时最为活跃,30℃以上则影响其正常活动。在深灌的条件下,成虫喜在下垂或平伏水面的叶尖部位产卵;在浅灌条件下,卵产在叶片基部。产卵均在白天,每天产卵多次,每次产卵3~5粒,每叶卵数为3~10粒。每只雌虫一生平均产卵220粒,卵散产。幼虫孵化后用口咬破叶面,侵入叶组织内部取食叶肉,浮于水面上的叶片被侵入率可达90%以上。幼虫还能转株危害,侵入后1~6天转株的多。转株过程中常落入水中死亡。幼虫老熟后,在潜道中化蛹。
  初孵幼虫以口钩刺吸叶面表皮而潜入叶肉,形成细长、弯曲的潜道。
  叶片平伏水面的植株有利于幼虫转株为害,往往加重为害。
  幼虫老熟后多自稻叶向茎基部转移或在叶尖的虫道内化蛹,之后羽化为成虫。
  潜叶蝇在周围杂草丛生、蜜源植物丰富的稻田发生常重,插秧早、灌水深的稻田发生也重。

1.清除杂草:由于此虫第一代和第三、四代幼虫在稻田排水渠和附近洼地及池塘内杂草上为害,所以清除这些杂草,是减轻害虫的有效方法之一,应在秋末、舂初将上述杂草铲除,即可减轻潜叶蝇的为害。
  2.浅水灌溉:据研究认为,在潜叶蝇发生期(第二代成虫产卵及幼虫期)浅水灌溉,可使稻苗生长健壮、直立,可减少成虫产卵机会和造成幼虫因缺水而失去存活机会,亦可减少为害。
  3.药剂防治
  (1)稻苗带药下田;在水稻育苗期插秧前2~3天,用70%艾美乐(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每100平方米4克或25%阿克泰6~8克,加水稀释后,喷药于稻苗上,即可进行正常插秧。在幼虫初期,用3%喃丹颗粒剂每公顷30千克撒施,对潜叶蝇和负泥虫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稻田喷药:根据插秧后稻苗上虫情调查,决定防治适期。
  ①40%乐果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②90%晶体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加水喷雾;
  ③50%杀螟硫磷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喷药前应将稻田水排出,喷药1天后再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