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其他家畜 >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都有哪些? 其他家畜

发热的鉴别诊断思路都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首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众所周知,动物的体温受诸如年龄、性别、品种、生产性能、生理状态、外界环境气温以及昼夜变化的影响。例如,幼龄动物的体温高于成年动物;生产性能较高的品种体温较高;动物在兴奋、运动和使役后体温升高;外界环境气温升高时体温随之上升;清晨体温较低而傍晚较高等。但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往往是暂时的,而且不伴有热候,容易与病理性发热相区别。因此,发现体温升高的动物,必须先排除各种生理性的影响因素。

2、发热在畜群中是群发还是散发。散发性发热常见于组织损伤、免疫反应性疾病和一般的炎症性疾病,没有传染性。群发性发热一般见于全身性感染、环境温度过高和注射疫苗以后。如果能排除外界高温或烈日暴晒以及给畜群免疫接种的病史,则可认为是由某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感染,首先应考虑传染病或血液寄生虫病。

3、考虑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根据发热程度,可以提示疾病的性质、范围和严重性,从而缩小考虑范围,

如微热提示病程轻微或是局限性炎症,而过高热见于某些重剧的急性传染病,也见于环境高温,或是某种药物反应(如肾上腺素用量过大,常可发生超高温,体温可达43℃以上)。根据发热程度可以推断疾病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如急性发热多提示急性传染病,而慢性发热常表示慢性疾病。

4、注意热型。热型是某些疾病发热规律的表现形式。如出现间歇热首先应考虑血液原虫病,出现稽留热应考虑急性烈性传染病和大叶性肺炎。

5、观察退热效应。退热效应,是指动物体温降至常温及其降温后的反应状态,对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在疾病的经过中,退热效应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自发退热:这是一种疾病经过中的定型退热效应,如大叶性肺炎在稽留7~9d高热后,体温骤降或渐降至常温,不再升高。

(2)间歇热的无热期:严格说来,这种退热效应也是一种自发退热,但在体温自发退至常温后一段时间会再度发热。

(3)药物退热:使用解热镇痛药等退热药后,可以出现数小时的退热效应,但在药效过后可再度发热。

(4)特异性退热:在全身性感染、血液原虫病时使用特异性抗生素及抗原虫药后,病原体被抑制或杀死,炎症被控制并消散,则体温自然下降,不再升高。

6、有无温差倒转:健康动物的体温清晨最低,傍晚最高,昼夜温差在0.5~1℃之间。在某些疾病(如慢性马传贫)经常出现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的现象。

7、注意发热时的伴随症状。注意发热时的主要伴随症状,并与其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常可提示比较明确的诊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