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特点
1.为害症状。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3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2.传播途径。小麦3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亲缘关系很近,随气流传播。孢子成熟遇到轻微气流,就会向外飞散传12582农村信息网播,可刮上1500-4300米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甚至更远以外,造成小麦受害。
3.发病条件。 (1)小麦品种自身的抗病性强弱。 (2)锈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要求叶面有水滴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因此,结露、降雾、下雨有利于锈病发生,以结露为有利。适于发病的温度条锈为9-16摄氏度、秆锈18-25摄氏度、叶锈15-22摄氏度。因此在春季,条锈发生最早,叶锈次之,秆锈最晚。 (3)空气中孢子初期数量多,易大发生。 (4)小麦生育期的早晚,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
防治方法
1、根据各地条件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选择能抗多种生理小种,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种。还要建立种子田,防止抗绣良种混杂和丧失抗性。在推广抗病良种时,要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2、消灭田间菌源加强麦田管理,在冬小麦越冬前,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及时灌水和排水。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以减少越夏菌源。
3 、药剂防治。小麦拔节后,搞好田间调查,如雨水较多,田间又有病害发生,则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5g,在发病初期兑水50kg,第一次喷药,在感染时第二次喷药;25%丙环唑乳油,每亩34ml,兑水 75kg ,喷雾;25%粉锈宁1000倍液,一次喷药后的防效可保持30天左右,兼防白粉病等。采用干拌种方法,对对苗期发病防效好。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5-60g,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20g拌100kg麦种,拌匀后闷1-2小时播种,麦田于收获前15-20天应停止药剂防治。
发病特点:小麦锈病不同于其它病害,由于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象条锈病和秆锈病,还必须按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叶锈病虽然在不少地区既能越夏又能越冬,但区间菌源相互关系仍十分密切。所以,三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2.药剂防治
(1)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50公斤种子用要60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出苗。
(2)大田防治,在秋季和早春,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或20%粉锈宁乳油每亩40毫升,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30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5~30克,对水 50~70公斤喷雾,或对水10~15公斤进行低容量喷雾。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上一篇: 发展循环农业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篇: 如何防治香椿白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