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兰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由于不同种类的文心兰株型相差大,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也不一样。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80%,以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文心兰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但由于不同种类的文心兰株型相差大,对干旱的抵抗能力也不一样。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80%,以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又称跳舞兰、舞女兰、金蝶兰、瘤瓣兰等
花朵为鲜艳的黄色,花朵较大,萼片上有红色的斑点。
文心兰花叶病传染途径:以汁液传染为主。
症状:初在花瓣上产生水浸状的小斑点,略扩大或为圆形褐色病斑,病斑基本上以斑点状态不再扩大,但由于品种及环境条件不同,斑点部分的组织或是干燥脱落为圆形穿孔,或是病斑逐渐扩大及整个花瓣,引起花枯。受害花放在温室内,表面生有灰色霉层。病原: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富克尔核盘菌,无性态称灰葡萄孢。发生规律: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
一、66.5﹪普拔克液剂稀释1000倍,于发病初期每隔7天施用一次,但本剂为预防性药剂,需使用数日后才会发挥作用。二、33.5﹪快得宁水悬粉稀释1500倍,于初发病时第一次施药,隔7~10天后再施药一次,但施药后7天内不宜喷水。
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蜻类、斜纹夜蛾、介壳虫、蜗牛和蛞蝓等。
叶尖初生淡黄绿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大为黑褐色。相邻病斑融合向叶身扩展,病斑变为灰褐色,呈云纹状。
卡特兰是一种非常喜欢潮湿的植物,原产地是美洲的热带地区,是国际上最有名的兰花之一。
开始叶上沿叶脉生淡黄色的不连续条斑,常呈花叶状。接着病斑一部分叶肉细胞坏死,形成表面下陷的褐色坏死斑。病原:国兰花叶病毒(CyMV)及ColMV等几种病毒。传染途径:以汁液传染为主。文心兰花叶病是病毒病,传染途径以汁液传染为主,主要为害部是花叶。高温高湿;浇水过多,排水不当,磷、钾肥施用少的易发病。
白绢病又称白丝病、菌核病。发病始自兰株近地茎部,初呈黄色至淡褐色的流水病斑,后变褐至黑褐色腐烂,并在根际土壤表面及茎基部蔓延,破坏茎部并感染幼叶和根部,叶鞘、根群产生白色菌丝;被害部位呈水渍状,腐烂变软,发黑,直至叶片枯萎,病菌扩散至假鳞茎,菌核由白色变为赤褐色至茶褐色坏死,严重时整株叶丛枯死。
文心兰原产美国、墨西哥、圭亚那和秘鲁。原叶型(或称硬叶型)文心兰喜温热环境,而薄叶型(或称软叶型)和剑叶型文心兰,喜冷凉气候。
文心兰属复茎性气生兰类,具有卵形、纺锤形、圆形或扁圆形假球茎。假鳞茎是养分储存及供给器官,随营养生长而增大,随生殖发育而缩小。二月份左右,植株新芽由原假鳞茎基部萌发,并逐渐形成新假球茎。解剖学观察发现,新生成的营养芽苞含13~14节,其中第一节以下形成假鳞茎。假鳞茎成熟后原基部腋芽分化成花茎,花茎七月份后急速生长,于十月中旬开花。[3]叶
厚叶型文心兰的生长适温为18~25℃,冬季温度不低于12℃。薄叶型的生长适温为10~22℃,冬季温度不低于8℃。
文心兰原产美国、墨西哥、圭亚那和秘鲁。原叶型(或称硬叶型)文心兰喜温热环境,而薄叶型(或称软叶型)和剑叶型文心兰。喜冷凉气候。厚叶型文心兰的生长适温为18~25℃,冬季温度不低于12℃。薄叶型的生长适温为10~22℃,冬季温度不低于8℃。文心兰喜湿润和半阴环境,除浇水增加基质湿度以外,叶面和地面喷水更重要,增加空气湿度对叶片和花茎的生长更有利。硬
文心兰属复茎性气生兰类,具有卵形、纺锤形、圆形或扁圆形假球茎。假鳞茎是养分储存及供给器官,随营养生长而增大,随生殖发育而缩小。二月份左右,植株新芽由原假鳞茎基部萌发,并逐渐形成新假球茎。解剖学观察发现,新生成的营养芽苞含13~14节,其中第一节以下形成假鳞茎。假鳞茎成熟后原基部腋芽分化成花茎,花茎七月份后急速生长,于十月中旬开花。叶片1
文心兰土壤最好选择排水、透气性都比较好的。可以选择碎蕨根4份,泥炭土1份,碎木炭2份,蛭石2份,水苔1份混合。
文心兰为复茎类洋兰,成株后都会长出子株,待子株有假鳞茎时剪离母株即可。将带2个芽的假鳞茎剪下,直接栽植于水苔的盆内,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很快恢复萌新芽和长新根。分株繁殖一般在开花后或春秋季进行,常在春季新芽萌发前结合换盆进行分株最好。
文心兰由于品种的性状差异大,栽培管理的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厚叶型的文心兰较喜温暖,生长适温18~25℃,12℃以下要防寒。较适合华南地区栽培。薄叶型的文心兰较喜冷凉,不耐高温,生长适温10~22℃,平地难适应,应在中海拔冷凉地区栽培,但冬季寒潮来时,也就放在温室中过冬。文心兰的花期不固定,只要植株成熟即可开花。文心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