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医兽药 > 控制猪瘟的主要方法是? 兽医兽药

控制猪瘟的主要方法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猪瘟(CSF)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非典型猪瘟的存在是造成我国猪病复杂而严重的罪魁祸首。因此,及时有力有效地控制好猪瘟疫病的发生,对保障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xml:namespace>

  猪瘟病毒(CSFV)为了生存,一直在不断进化,因而免疫防治的方法也必须不断进步,才能有效防治。本文根据自己的养猪实践,谈谈控制猪瘟的办法。

  一、猪瘟的免疫防治必须使用猪瘟兔化弱毒单苗才能有效防治,而过去常用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已经不能再用,还要注意加大免疫剂量,免疫剂量不要过多或过少,免疫失败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免疫剂量不足而引起,因为产生的低水平抗体不能有效清除感染的野毒,并且猪感染强毒后常常引起亚临床感染。

  二、猪瘟的免疫注射操作中必须务求精准。在稀释单苗时,不要再使用注射用水或凉开水,而必须用无菌生理盐水,必须使用一次性针头,一猪一针,防止交叉感染,防止潜伏期病毒的传播,千万不要为了节约省事,不换针头不换针。不换针和针头将造成整瓶疫苗污染野毒或交叉感染而发生猪瘟的事故时有发生。

  三、要准确判断猪瘟症状,并对症施治。

  1.急性猪瘟。特征是病猪体温升高到40-42℃,精神沉郁,怕冷、嗜睡;病初便秘,随后出现糊状或水样并混有血液的腹泻,大便恶臭;结膜发炎,口腔黏膜不洁,齿龈或唇肉以及舌体上可见溃疡或出血斑;后期鼻端、唇、耳、四肢及腹内侧等处皮肤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常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多见。

  2.慢性猪瘟。特征是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耐过存活的猪严重发育不良,形成僵猪,失去饲养意义。

  3.非典型猪瘟,又称亚临床猪瘟。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率较高,大猪一般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后出现流产、“木乃伊”、死胎及畸形胎。

  4.迟发型猪瘟,是先天感染的后遗症。感染猪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数月后出现轻度厌食,不活泼,结膜发炎,后躯麻痹,但体温正常,可存活半年后死去。怀孕母猪感染低毒力猪瘟病毒后,可出现群发性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产出震颤的弱小仔猪或外观健康而实际已感染的仔猪。

  

四、制定猪瘟防治措施。要有效防治猪瘟,养猪户必须根据自身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严格执行完善的猪瘟防治措施。建议如下:?xml:namespace>

  1.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方案,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廉价的消毒剂(如:新洁尔灭、明星消毒碘、优氯环净等),定期进行栏舍及环境消毒,是杀灭病源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保证猪场生产健康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

  2.加强免疫监测。现在很多大型猪场或县级畜牧兽医部门都建有兽医实验室,养猪户应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检免疫猪的抗体浓度是否达到保护水平,坚决淘汰一些经过免疫后抗体水平仍然低下,或病原血清检测显阳性的种猪,净化种猪群体。

  3.完善免疫计划。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和免疫监测情况,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之,是有效防控猪场猪瘟疫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3.1农村散养户或中小猪场的免疫方案:仔猪21-25日龄首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每头猪2头份;60-65日龄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每年接种2-3次,每头猪每次4头份,母猪断奶后注射。

  3.2猪瘟扑灭期猪场或养殖户的免疫方案:仔猪超前免疫,即仔猪产后在未吸吮初乳之前皮下或肌肉注射猪瘟疫苗,每头猪1头份,隔1.5-2小时后再进行喂奶;65日龄左右进行二免,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

  3.3卫生条件优越及防疫措施较好的集约化或较大规模猪场的免疫方案:仔猪60-65日龄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每头猪4头份。种猪免疫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