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丝黑穗病为什么是系统侵染病害?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为什么是系统侵染病害?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 μm,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在成熟前常集合成孢子球并由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25~30℃,适温约为25℃,低于17℃或高32.5℃不能萌发;缺氧时不易萌发。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冬孢子萌发最适pH 4.0~6.0,中性或偏酸性环境利于冬孢子萌发,但偏碱性环境抑制萌发。丝黑粉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丝黑粉菌不能侵染高粱;侵染高粱的丝黑粉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很低,这是两个不同的专化型。  

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途径  

该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有些则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土壤带菌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则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 年。冬孢子在玉米雌穗吐丝期开始成熟,且大量落到土壤中,部分则落到种子上(尤其是收获期)。播种后,一般在种子发芽或幼苗刚出土时侵染胚芽,有的在2~3 叶期也发生侵染(有报道认为侵染终期为7~8 叶期)。冬孢子萌发产生有分隔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生成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侵入,并很快扩展到茎部且沿生长点生长。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则进入花器原始体,侵入雌穗和雄穗,最后破坏雄花和雌花。由于玉米生长锥生长较快,菌丝扩展较慢,未能进入植株茎部生长点,这就造成有些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无病的现象。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