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影响稻从卷叶螟发生量的因素有哪些? 水稻

影响稻从卷叶螟发生量的因素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因此,其发生量除了与迁入量有关外,于迁入地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①温、湿度。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

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③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在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猖獗发生。

①温、湿度。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28℃。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30℃以上或相对湿度70%以下,不利于它的活动、产卵和生存。在适温下,湿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发生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雨量适当,成虫怀卵率大为提高,产下的卵孵化率也较高;少雨干旱时,怀卵率和孵化率显著降低。但雨量过大,特别在盛蛾期或盛孵期连续大雨,对成虫的活动、卵的附着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都不利。②种植制度和食料条件。一般是连作稻条件下的发生世代大于间作稻。同时,迁飞状况也与水稻种植制度有关。纵卷叶螟蛾一般是从华南稻区向北迁飞至华中稻区,再从华中稻区向东北迁飞至华东稻区,或从华东向西北迁飞至北方稻区,以及从北方向南方回迁。这样的迁飞行为,除气象因素外,常由不同地区种植制度所决定的食料状况所引起。各地迁飞世代基本上发生于水稻乳熟后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③天敌。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很多,寄生蜂主要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捕食性天敌有步甲、隐翅虫、瓢虫、蜘蛛等,均对稻纵卷叶螟有重要的抑制作用。稻纵卷叶螟在各稻区田间种群的为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水稻种植制度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与此虫发生期的吻合程度。如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第1代幼虫在6月上旬盛发,发生量少,对双季早稻为害甚轻;第2代幼虫在7月上、中旬盛发,发生量大,就会较重地为害双季早稻、一季中稻和早播一季晚稻;第3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盛发,较重地为害迟插一季中、晚稻和连作晚稻;第4代于9月中旬盛发,则为害迟插一季晚稻和连作晚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