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甘蓝露地栽培病虫有:根肿病、菌核病、黑腐病、蚜虫、小菜蛾等。
1、甘蓝根肿病 发病后根部肿大,呈肿瘤状,故称根肿病。一般主根染病后呈块状,细根、支根、侧根、须根染病后局部多肿大畸形,受害后植株生长缓慢,严重时枯萎死亡。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实行7年轮作,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采用深沟高畦栽培,重病田块适当施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碱性肥料,如每亩施生石灰35~50公斤或熟石灰75~100公斤于土表,配方施肥,多施腐熟农家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化学防治:土壤消毒,每亩用70%敌克松药粉3公斤对细土30公斤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公斤对细土30公斤拌匀后撒施,农药灌根,用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1次,每株灌0.2~0.3公斤或用福帅得800倍液喷塘,科佳1200倍液蘸蘸根,防效可达80%,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进行灌根,或淋施75%五氯硝基苯700~1000倍液可减轻病害。
2、甘蓝菌核病 成株受害多发生在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上。初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但不发生臭恶,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黑色鼠粪状菌核。幼苗感病后,叶片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病部组织软腐引起猝倒。包心期受害,在近地面的菜帮和茎基部产生水渍状凹陷病斑,开始呈淡褐色,后变成褐色或灰白色,发病部位腐烂。环境潮湿时,发病部位长出白色绒毛和黑褐色菌丝体,并形成黑色老鼠屎状菌核。茎基部病斑环茎一周后全株死亡。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播种前用10%食盐水或10%-20%硫铵液漂洗种子,晾干后播种。播种前把育苗床温调到55℃处理2小时,可以杀死土壤中的菌核。与十字花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深翻土地,把残留在地表的菌核,埋入土层10厘米以下。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不要偏施氮肥。加强排水,使土壤适度干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将病株带出田间烧毁或深埋。浇水时要小水勤浇,防止大水漫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保护,重点喷洒植株茎基部、老叶及地面。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药一次,连喷2-3次。
3、黑腐病 叶球基部先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后软化腐烂,产生恶臭味。田间主要症状有多种:有茎基部先腐烂,外叶萎蔫,叶球外露;也有外叶边缘枯焦,心叶顶部或外叶全面腐烂,当天气转晴干燥时,腐烂的叶片失水呈薄纸状。高温多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防治方法有:治虫防病:早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减少虫伤。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整治排灌系统,深沟高畦种植,实行配方施肥,忌偏施过施氮肥。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倍,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药剂交替使用,喷施与淋施相结合,隔7~10天喷1次,连施3~4次。
4、甘蓝蚜虫 蔬菜收获后,及时处理残株败叶,铲除杂草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保护天敌昆虫。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可采用下列杀虫剂进行防治:3%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氯氰·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4%氯氰·烟碱水乳剂2000—3000倍液;3.2%烟碱川楝素水剂200—300倍液;1.3%苦参碱水剂300—500倍液;对水喷雾,视虫情隔7—10天左右1次。
5、小菜蛾 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每10亩设置一盏黑光灯,可诱杀大量小菜蛾,减少虫源;生物防治:采用细菌杀虫剂如Bt,可使小菜蛾大量感病死亡;化学防治:目前可使用的药剂很多,包括:25%(或30%)灭幼脲1号(或3号)500~1000倍液,华戎一号或50%二嗪农乳油1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使用时应在发生初期进行,并要喷到叶背面或新叶上,每隔5~7天一次,连续喷3~5次。
上一篇: 白灵菇出菇管理要点是什么?
下一篇: 棉花花铃期田间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