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萝卜 > 辣椒猝倒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萝卜

辣椒猝倒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发病规律及症状猝倒病是辣椒苗期重要病害之一,该病除为害辣椒类茄科蔬菜外,瓜类、莴苣、芹菜、白菜、甘蓝、萝卜、洋葱等蔬菜幼苗均能受害。常因育苗期温度和湿度不当、管理粗放引起,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幼苗成片倒伏死亡,影响猝倒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及苗床管理水平。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潮湿、温度在30-36℃或8-9℃之间,适宜病菌生长,但不利于幼苗的发育,因而发病重。苗期管理不当也常为病害发生提供条件,如播种过密、大水漫灌、保温通风不当、秧苗徒长、受冻等。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黏重土壤及施用未腐熟堆肥,也容易发病。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细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子叶未及凋萎,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倒伏地面,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及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菌丝,可区别于立枯病。秋苗染病时,茎基部呈黄绿色水渍状,后很快转黄褐色并发展至绕茎一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而凹陷,产生缢缩。水渍状自下而上扩展,幼菌倒伏于地。发病初期,苗床上只有少数幼苗发病,几天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蔓延,最后引起幼苗成片倒伏死亡。 二、防治方法 1、合理选择苗床 苗床应选择地势高、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无病地块。为防止苗床带入病菌,应施用腐熟的农家肥。 2、苗床处理 播前苗床要充分翻晒,旧苗床应进行苗床土壤处理。常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8-10克,加细土5000克,混合均匀,或取1/3药土作垫层,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作为覆盖层;或每平方米苗床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9-10克,加细土4-4.5千克拌均播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催好芽的种子播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上面, 3、种子消霉 催芽播种,以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 4、加强栽培管理: ⑴与非茄科、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⑵铺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⑶苗床土壤温度要求保持在16℃以上,气温保持在20-30℃之间;⑷出齐苗后注意通风,同时加强土壤中耕松土,防止苗床湿度过大。保持育苗设备透光良好,增加光照,促进秧苗健状生长;⑸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浇毁,防止病害蔓延。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粉剂800倍液等防治。

畸形菇是平菇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严重影响平菇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完全丧失商品价值。这种病害主要是管理不当造成的,少数是由菌种退化、变异、病毒感染所致。畸形菇主要类型有: 1.高脚菇菌盖小,分化较差,菇柄较长。发生的原因是原基形成及分化期,菇房缺氧,光照不足,同时温度偏高,影响了菌盖的正常分化和发育。防治方法:加强通风,调节光照和温度。 2.瘤盖菇菌盖表现,主要是边缘有许多颗粒状突起、色浅,菇盖僵硬,生长迟缓,严重时菇盖分化较差,形状不规则,原因是菇体发育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较长,致使内外层细胞生长失调。防治方法:调节菇房温度在平菇生长最低温界限以上,并有一定温差,促进菇体生长、发育、分化。 3.菜花菇菇形象菜花,多分枝,初期原基呈蛋形,膨大、隆起、不分化。后期有多分枝。原因是出菇前或出菇期间菇床或菇房喷洒了高浓度的农药,尤其是“敌敌畏”,幼菇极敏感最易引起这种病害。也可能是菇房含有其他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燃煤释放二氧化硫等。防治方法:菇房慎用农药,使用时浓度不可过高。尤其出菇期绝对不允许使用敌敌畏,加强通风换气、排出有害气体。 4.萎缩菇菇体初期正常,在膨大期即泛黄、水肿状或干缩状,而停止生长,最后变软腐烂。水肿状原因是湿度过大或有较多的水直接喷在幼小菇体上,使菇组织吸水,影响呼吸及代谢而停止生长死亡。干缩状是因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小,通风过强,风直接吹在菇体上,使平菇失水而死亡。或者培养基营养失调,形成大量原基后,有部分迅速生长,其余由于营养供应不足而停滞。防治措施:控制湿度在80~85%之间,不要向幼小菇体上喷水,不让风直接吹在菇体上。合理配比培养料成分。少数萎缩菇是由于菌种退化,症状是菌盖尚未长足够大即反卷、发黄、萎缩。防治方法:选用优良品种。 5.珊瑚菇原基分化不正常、松散、多细小分支,形状象珊瑚。原因是原基发生时,严重通风不良,光照极弱,氮源欠缺。防治:加强通风和光照调节碳氮比例,添加氮源。

一、发病规律及症状猝倒病是辣椒苗期重要病害之一,该病除为害辣椒类茄科蔬菜外,瓜类、莴苣、芹菜、白菜、甘蓝、萝卜、洋葱等蔬菜幼苗均能受害。常因育苗期温度和湿度不当、管理粗放引起,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幼苗成片倒伏死亡,影响猝倒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湿度、光照及苗床管理水平。土壤含水量大、空气潮湿、温度在30-36℃或8-9℃之间,适宜病菌生长,但不利于幼苗的发育,因而发病重。苗期管理不当也常为病害发生提供条件,如播种过密、大水漫灌、保温通风不当、秧苗徒长、受冻等。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黏重土壤及施用未腐熟堆肥,也容易发病。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烂种是播种后,在其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细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子叶未及凋萎,幼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倒伏地面,苗床湿度大时,在病苗及其附近床面上常密生白色绵絮菌丝,可区别于立枯病。秋苗染病时,茎基部呈黄绿色水渍状,后很快转黄褐色并发展至绕茎一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而凹陷,产生缢缩。水渍状自下而上扩展,幼菌倒伏于地。发病初期,苗床上只有少数幼苗发病,几天后,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蔓延,最后引起幼苗成片倒伏死亡。 二、防治方法 1、合理选择苗床 苗床应选择地势高、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透气性好的无病地块。为防止苗床带入病菌,应施用腐熟的农家肥。 2、苗床处理 播前苗床要充分翻晒,旧苗床应进行苗床土壤处理。常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8-10克,加细土5000克,混合均匀,或取1/3药土作垫层,播种后将其余2/3药土作为覆盖层;或每平方米苗床可选用40%五氯硝基苯9-10克,加细土4-4.5千克拌均播前一次浇透底水,待水渗后,取1/3药土撒在畦面上,把催好芽的种子播上,再把余下的2/3药土覆盖在上面, 3、种子消霉 催芽播种,以缩短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