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测土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而且显著降低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通过区域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同时推广普及缓/控释肥料和氮肥增效剂及相应的深施、叶面喷施等技术,可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降低氮肥用量30%至60%,既不造成污染,也不影响土壤质量,还能实现作物增产、资源高效、土壤培肥和环境保护。
2、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培肥地力,而且能有效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对土壤酸化起到显著的缓解和抑制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有机肥源建设,重点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肥生产,一方面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另一方面,增强土壤缓冲性能。
3、合理使用生石灰和碱性肥料。施用生石灰是解决土壤酸化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连续3年每亩均匀撒施100至150公斤生石灰,然后耕耙,可起到明显的调酸效果,当土壤pH值恢复到7以上时,应停止石灰施用,然后视土壤酸度不定期调整施用量和施用时期,使土壤始终保持在中性和微酸性环境。另外,施用钙镁磷肥、硅钙肥、草木灰等碱性肥料也是调节土壤酸度的重要措施。
4、改良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水旱轮作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度趋于中性;旱土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减轻降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土壤中碱性盐基的淋溶,也是防止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
5、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酸性气体,有关部门必须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修订工业废气排放标准,从严控制工业“三废”排放,控制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
土壤酸化的治理方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1、测土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而且显著降低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通过区域总量控制和分期调控,同时推广普及缓/控释肥料和氮肥增效剂及相应的深施、叶面喷施等技术,可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降低氮肥用量30%至60%,既不造成污染,也不影响土壤质量,还能实现作物增产、资源高效、土壤培肥和环境保护。
2、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有机肥不仅能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培肥地力,而且能有效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对土壤酸化起到显著的缓解和抑制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有机肥源建设,重点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肥生产,一方面减少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另一方面,增强土壤缓冲性能。
3、合理使用生石灰和碱性肥料。施用生石灰是解决土壤酸化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一般情况下,连续3年每亩均匀撒施100至150公斤生石灰,然后耕耙,可起到明显的调酸效果,当土壤pH值恢复到7以上时,应停止石灰施用,然后视土壤酸度不定期调整施用量和施用时期,使土壤始终保持在中性和微酸性环境。另外,施用钙镁磷肥、硅钙肥、草木灰等碱性肥料也是调节土壤酸度的重要措施。
4、改良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水旱轮作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酸度趋于中性;旱土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可以减轻降水对土壤的冲刷,降低土壤中碱性盐基的淋溶,也是防止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
5、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硫化氢等酸性气体,有关部门必须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修订工业废气排放标准,从严控制工业“三废”排放,控制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
1.增施有机物料 大量有机物料的施入,不仅可增加大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对酸化的缓冲能力,使土壤酸碱值升高。而且,大棚中有机物料的分解利用率高,可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并能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抑制蔬菜病害的发生。
2.改变施肥方式 蔬菜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3∶1.03,所以应提倡使用氮、磷、钾之比为两头高中间低的复合肥品种,特别注重钾以及中 微量元素投入。大力推广有机肥和无机复合肥的合理施用,使养分协调,抑制土壤的酸化倾向。尽量减少酸性肥料以及含氯化肥的施用。
3.适当增施尿素 施用尿素在短期内能引起土壤酸碱值急剧上升,升高的程度与施尿素的水平有关,尿素浓度越高,引起土壤酸碱值变化越明显。
4.施入生石灰改良土壤 生石灰施入土壤,可中和酸性,提高土壤酸碱值,直接改变土壤的酸化状况,并且能为蔬菜补充大量的钙。
施用方法:将生石灰粉碎,使之大部分能通过100目筛,于播种前,将生石灰和有机肥分别撒施于田块,然后通过耕耙,使生石灰和有机肥与土壤尽可能混匀。
施用量:酸碱值5.0~5.4用生石灰130千克/亩;酸碱值5.5~5.9用生石灰65千克/亩;酸碱值6.0~6.4用生石灰30千克/亩(以调节15厘米酸性耕层土壤计)。
5.种植耐酸的蔬菜品种 不同品种的蔬菜对酸的敏感程度不同,在酸碱值3.5的高酸性环境里,对酸敏感蔬菜如蕃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 ;而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最后,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也会下降10%以下 。
下一篇: 生菜菌核病防治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