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番茄 > 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番茄

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危害特点: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又叫细菌性叶斑病,它主要危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叶片感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厘米,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秆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秆变黑。花蕾受害,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

  发生规律: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作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以致造成流行;在田间只要最初有10%的植株发病,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加强检疫,防止带菌种子传入非疫区;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种子田,采用无病种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种要注意避免病害的传播;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二、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0.6%醋酸溶液浸种24小时,或用5%盐酸浸种5-10小时,或用1.05%次氯酸纳浸种20-40分钟。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再催芽。三、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或20%噻菌灵(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3%-0.5%氢氧化铜溶液进行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3-4次。

(1)选用耐病品种。

(2)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3)建立无病种子田,确保种子不带菌是杜绝病害传播的根本措施;种子用1%次氯酸钠溶液+云大-120 500倍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4)初发病时用“天达2116”800倍液+“天达诺杀”10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可杀得101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

症状识别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主要为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尤以叶缘及未成熟果实最明显。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染病,产生黑色斑点;幼嫩绿果染病,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他细菌斑点病。

发生规律 病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染病。病苗定植后病株携入大田,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权、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或再侵染。潮湿、冷凉条件和低温多雨及喷灌有利发病,一般采用喷灌技术的地区较滴灌或沟灌地区发病要重。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品种。

(2)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3)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等,隔10d左右1次,防治1—2次。

这种病也叫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叶斑病,近年来在我地多有发生,并有日亦加重的明显趋势,病株率一般可达60%左右,产量损失可高达50%-75%以上。该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尤以叶缘和未成熟的果实受害最重。叶片染病时,先在叶片上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常具有黄色晕圈,茎和叶柄染病,病部均产生黑色斑点,幼嫩绿果染病,开始初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近成熟时,围绕斑点处组织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绿色。

  该病通过种子、病株残体及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潮湿低温多雨及喷灌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严重发生。

  除治方法:

  1.50%噻唑锌·中生可湿性粉剂750倍液。

  2.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0%松脂酸铜乳油2000倍液。

  3.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

  4.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450倍液均匀喷雾1-2遍,间隔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