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温、湿度因素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如果土壤耕层温度低于9℃,出苗则受严重影响。若播种期过早,土壤耕层温度低,再加上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易涝、排水条件差的地块,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容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2 肥力因素 施肥水平对发病有很大影响。重视磷肥,而忽视氮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营养失调,使农作物抗病性下降。重迎茬地块土壤速效氮、钾养分含量下降,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含量减少,营养匮乏,病原菌基数大,农作物抗病性下降。 3 土壤因素 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等)的肥沃土壤发病较轻;而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等瘠薄土壤上发病较重。垄作栽培可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含水量高,不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发病。 4 耕作因素 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在连作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大豆连作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根部正常生理活动,降低根系生理活力,破坏共生固氨系统,抑制根吸收能力。导致大豆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连作年限越长,根腐病发病越重。一般垄作大豆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低,发病就轻;而平作大豆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发病较重。
上一篇: 如何进行桔梗药用部分和种子的采收?
下一篇: 小麦春季防倒伏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