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小斑病的流行规律? 玉米

玉米小斑病的流行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以气流、雨水传播为主。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玉米生长季节内,初侵染、再侵染时间短,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北方夏玉米区病害流行于7-8月份多雨季节最重。夏玉米一般2~3叶期现病斑,5~6叶时病斑密集。该病潜育期短,经多次再侵染,危害加重,于玉米收获后随病残体越冬。此病的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呈椭圆形边缘赤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为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性差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早并且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