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该病主要靠病土、病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小麦黄花叶病在小麦秋苗期侵染但不显症,病田主要危害时期和显症期都在小麦返青期,病情发展的适宜气温5—15℃,在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就不再显症。发病初期叶片呈现褪绿或坏死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随后造成整个病叶发黄、枯死,发病严重者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变粗,茎基部变硬老化,抽出心叶黄化枯死。一般可造成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目前,生产上对小麦黄花叶病尚无十分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防控小麦黄花叶病应坚持“推广耐(抗)病丰产品种为主,加强农业栽培综合管理”的防治策略,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耐、抗病品种。对发生小麦黄花叶病的老病区,建议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农业措施:

  (1)轮作换茬。通过与豆科、薯类、花生、蔬菜等进行2年以上轮作,可明显减轻危害。

  (2)提倡高畦或起垄种植,严禁大水漫灌,禁止用带菌水灌麦,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进一步扩展蔓延。

  (3)适期迟播。根据当地气候,适当晚播,可避开病毒介体侵染的最适时期,可减轻病情。

  (4)增施肥料。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或用0.01%芸苔素内酯(天丰素)3000-5000倍液喷雾,加速苗情转化,减缓病情发展,降低危害损失。

  (5)搞好田间卫生。麦收后应尽可能清除病残体,避免通过病残体和耕作措施传播病害。

  (6)病株率80%以上的地块,建议翻种其它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