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我国的红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阔的低山丘陵区,其中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分,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北部,以及贵州、四川、浙江、安徽等省的南部。
红壤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总热量不及砖红壤地区高,但气候温暖,夏热冬凉,>10℃积温5 000一6 500℃,年平均气温18一24℃,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000 --1 500mm,但分布不均,大部分集中于3-6月,且多暴雨,常引起水土流失;7-8月又常出现干早。红壤的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生物生长量很大,每年凋落于地表的枯枝落叶干物质每亩有200一300kg,但原生植被多已破坏,以次生疏林灌丛,或马尾松林及草地而代之。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花岗岩、千枚岩、玄武岩等风化物。
(二)红壤的形成与基本性状
红壤的形成也受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但所受作用的强度,因热童的减少而不像砖红壤那样深刻,粘粒硅铝率多为2.0一2.5,
红壤分布的地区广,其基本性状随母岩、地形、植被的不同而异。
I.形态特征
土层深厚,一般土层为1-5m,发生层次不明显,A层灰棕、棕色或红棕色,一厚10-15cm,由于有机质的聚积,表层颜色较暗,结构自粒状至块状不等。B层呈各种不同程度的红色,自浅棕红至红色,核状至块状结构,有的含铁质新生体(结核、硬盘)。B层以下除部分有红、黄、灰、白等互相交织的网纹层外,一般迅速转为已风化和破碎的墓岩。红壤质地受母质、地形影响较大,一般多偏粘重。
2.理化性质
红集在不同利用情况下,有机质含I有明显差异。林下红镶的有机质含量为5%- 6%,草地红壤的有机质为I%一2%,散生杂灌林援盖下的红壤的有机质在I%左右,侵蚀红壤的有机质不到1%。氮的含量随有机质多少而异,全氮量约为0.1%一0.5%;磷的含量不高,且易被固定,有效磷的含蛋一般不超过2ppm;由于母岩含钾较多,全钾一般为1.5%-3.0%(第四纪红色粘土较低)。红壤盐基饱和度较低,酸性较强,pH值多为4.0一6.0。由于淋溶强烈,盐基饱和变小,一般在30%上下,红壤阳离子代换量也多小于14毫克当量,I00g土。
(三)红壤的分类
根据红壤的成土条件、形成过程和肥力状况等,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几个亚类。
1.红壤
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及浙江南部,其中以都阳湖、洞庭湖等地分布面积最广。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红色粘土,此外还有砂页岩、千枚岩、片岩、花岗岩等的风化物。
红城亚类的表土有机质含量为1.0%一1.5%,全氮含A为0.09%一0.12%,有效磷很少,pH 4.5一5.2,
2.棕红壤
主要分布于海拔700m以上的山地。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也有竹林及疏林灌丛,夜盖度大,生物累积量大,枯枝落叶多,土壤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可达4%一7%。表土灰棕色,块状结构,结构体表面有胶膜,心土粘粒聚积明显,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
3.黄红壤
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或黄棕壤过渡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湘西、皖南、黔南、赣北、浙西一带,地形多为低山丘陵。自然植被为灌丛草地,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砂岩、千枚岩及花岗岩风化物。黄红壤因受地形及生物气候条件影响,发育程度较红壤微弱,土体中铁、铝含量稍低,硅的含量稍高。粘粒的硅铝率比一般红壤高。枯粒的含盘比一般红壤低,多为20%一30%。黄红壤的表土呈棕色或黄棕色,心土、底土仍呈红色,有机质含量1%一2%,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镁量比上两个亚类稍高。土体湿润,结构粒状,底土有红白相间的网纹层。
4.山原红壤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暖地及其边缘的河谷及残丘地带。山原红壤所在地区气温高,雨量少,干湿季节明显。植被以阔叶栋类或早生禾本科草类为主。成土环境较干操,富铝化作用较红壤弱,土壤酸性反应不强,心土核块状,结构体面上有明显胶膜,铁铝氧化物在心土层有沉积现象,盐基饱和度较高。
上一篇: 治疗犬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的首选药物是什么,怎样使用?
下一篇: 黄锦鲤的颜色变淡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