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特点 此虫为寡食性害虫,主要危害豆科植物,如大豆、豌豆、扁豆、绿豆、菜豆、豇豆等。以幼虫为害花、荚和豆粒,严重时整个豆粒被吃空,被害籽粒充满虫粪,变褐以致霉烂,严重影响豆类的产量和质量。
发生规律 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随不同地区而异,广东、广西7~8代,山东、陕西2~3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越冬。翌春,越冬代成虫在豌豆、绿豆或冬种豆科绿肥作物上产卵发育为害,一般以第2代幼虫为害春大豆最重。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弱,飞翔力也不强。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主要产在豆荚上。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结一白茧(丝囊)躲在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2~3龄幼虫有转荚为害习性,老熟幼虫离荚入土,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合理轮作,避免豆类植物与紫云英等豆科植物连作或邻作,采用大豆与水稻轮作,或玉米与大豆间作。灌水灭虫 水旱轮作或水源方便地区,可在冬、春灌水数次,可促使越冬幼虫和蛹大量死亡。
②药剂防治 在盛蛾期和卵孵化盛期喷药于豆荚上毒杀成虫及初孵幼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2 000倍液,或8%杀虫素乳油3000倍液喷,或5%抑太保乳油1500倍,或5%卡死克4000倍,或20%除尽悬浮 剂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1.要掌握豆荚的特征特性及危害规律。豆荚螟一般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6月始蛾,气温26℃以上危害严重,6~10月为幼虫危害期。幼虫白天一般不活动,到夜间蛀入花蕾、嫩荚内取食危害。一条幼虫一般可危害花蕾20朵左右、嫩荚10个左右,引起豆类作物大量落蕾、落花、落荚,造成减产和品质严重变劣。豆荚螟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花蕾、嫩荚和叶柄上,一般经2~3天就可孵化成幼虫。
2.要抓住时机进行防治。①豆类蔬菜种植密度不宜太大。②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荚果和叶片,以减少虫源。③在卵期或初孵期于傍晚用药喷洒。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21﹪灭杀毙4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液喷洒,隔7~10天喷1次,药液要均匀喷洒在植株叶片、花蕾、嫩荚上。
下一篇: 为什么说冬前是防治小麦杂草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