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鸡白痢病表现为:拉稀、肛周污秽,甚至肛门被污物封堵,羽毛零滥,精神不振,消瘦。防治办法:1、保证鸡舍较高温度和干燥卫生,不喂霉烂变质饲料,饮水清洁卫生。2:药物防治: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或阿莫西林饮水,按说明剂量添加,重症加倍,或饲料中按饮水剂量的1倍量添加。最好三种药物交替使用,每种用三天。
2、鸡痢疾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全年可发生。鸡痢疾患鸡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继之发生鸡痢疾,每天下痢数次到几十次,大便最先稀或呈水样,粪便较少含有脓血和多量黏液,以后则每次为少量的血和黏液,鸡痢疾称为里急后重。如果鸡痢疾治疗及时,5~7日可痊愈,但贻误防治会使病情恶化导致循环衰竭而死亡。
鸡痢疾——禽霍乱。急性型病鸡羽毛松乱、厌食、呼吸急促,鼻口流出有泡沫的黏液,排黄、灰或绿色稀粪,体温升至43~44℃,昏迷1~3天后死亡;慢性型病鸡表现为关节发炎、跛行、呼吸困难等。其防治措施为:雏鸡30日龄后可肌肉注射禽霍乱灭活苗进行预防,用磺胺类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治疗病鸡均有效。
鸡痢疾——大肠杆菌病。表现为厌食、羽毛松乱、鸡冠萎缩、颜面发白,有的下痢,若局部感染则呈局部临床症状,如关节炎、眼炎以及伴有呼吸道症状等。其防治措施为:鸡群1月龄时肌肉注射大肠杆菌油苗进行鸡痢疾预防,用抗菌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链霉素以及磺胺类、呋喃类药治疗病鸡均有效。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鸡在各种年龄均可发生。有的表现为急性败血性经过,有的则以慢性或隐性感染为主。病鸡、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为典型的经蛋垂直传播疾病,亦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患病的种鸡产蛋率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下降,并发生卵巢炎。患病小鸡表现衰弱,拉白痢,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本病发生的原则是杜绝病原的传入,消除群内的带菌鸡与慢性感染病鸡,同时必须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
1.保证鸡群各个生长阶段、生长环节的清洁卫生,杀虫灭鼠,防止粪便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环境等。
2.加强饲养管理,每次入鸡前都要对鸡舍、设备、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并至少空置一周。饲养期间,注意定期消毒。育雏室还要做好保温与通风换气的合理措施,保证栏舍良好的温度、湿度、密度和通风,尽量减少不良刺激。
3.定期检疫,净化鸡群。鸡白痢的最大传染源是带菌的母鸡,所以建立无白痢沙门氏杆菌种鸡群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采取鸡白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定期检疫,每年抽检2-3次,并根据检测的结果不断地改善防疫措施,直至把带菌鸡全部检出淘汰,逐步建立一个健康的鸡群,从而培养出健康的后代雏鸡,切断本病传播的各个环节。若发现病鸡,要迅速隔离消毒。此外,在禽场范围内须防止鸟类或其他动物进入散播病原。
4.选择敏感药物预防和治疗,防止本病的扩散。常用的磺胺类药物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为首选药。抗菌药物金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对鸡白痢均有较好的疗效。
鸡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患鸡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继之腹痛腹泻,一日排数次到几十次,大便最先稀或呈水样,粪便较少含有脓血和多量黏液,以后则每次为少量的血和黏液,并有用力拉不畅的下坠感,称为里急后重。如果治疗及时,5~7日可痊愈,但贻误防治会使病情恶化导致循环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