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温度高低,对分蘖发生的早、晚及数量的多少影响很大。在2~4℃的低温条件下,分蘖开始缓慢生长,随着温度的增高,分蘖速度逐渐加快。最适宜小麦分蘖的温度是14~17 ℃,如高于17℃或低于14℃,分蘖明显变慢。由此可见,要想促使蘖足苗壮,就要适期播种,合理利用气温条件。
2、墒情:分蘖是幼嫩茎叶形成的过程,它在适合的湿度下才能进行。适于小麦分蘖的土壤持水最为60~80%,土壤水分不足时,分蘖力则降低或不分蘖。若土壤湿度过大,土层板结,则使根部氧气不足,也会影响分蘖。
3、养分:氮元素有利于促进小麦分蘖,特别是氮磷配合效果更好。氮肥不足,分蘖受阻,氮肥过多,分孽过猛,易造成群体过大。某些微量元素以及生长刺激素的使用,对分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营养面积对分蘖的影响非常显著,如适当稀播,扩大营养面积,就会使单株分蘖数相应增多。
4、品种特性:冬性小麦种分蘖力强,春性小麦种分蘖力弱。同一类型种子粒大饱满分蘖力强,小粒秕粒分蘖力较弱。
此外,播种质量,种植方式,土壤肥力,施肥数量,覆土厚度和土壤通气状况等,也是影响分蘖出现的因素。因此,凡属改善这些条件的措施,就成为促使分蘖向有利一面转化的重要手段。
品种:冬性强的品种春化阶段时间长,分蘖多;春性强的品种分蘖较少。
积温:出苗后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叶约需70~80℃的积温。要保证冬前形成壮苗(按6叶1心计算),需0℃以上积温为490~565℃。晚播小麦积温不足,叶数少,分蘖也少。
地力和水肥条件:地力高、氮磷丰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有利于分蘖。单株营养面积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进分蘖发生,利于形成壮苗。生产上,水肥常常是分蘖多少的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可通过调节水肥来达到促、控分蘖的目的。
播种密度和深度: 冬小麦宜稀播, 播种深度4~5厘米; 春小麦播种深度3~4厘米有利于分蘖。播种过密, 植株拥挤, 争光旺长, 分蘖少。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 分蘖就要受到抑制; 超过7厘米则苗弱, 很难分蘖或者分蘖晚而少。
上一篇: 七叶莲性味归经如何?
下一篇: 控释配方肥施肥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