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 谷瘟病菌主要以病残体在田间或发病的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遇水萌发,形成芽管、附着胞及菌丝,可直接穿透表皮细胞或经气孔侵入叶片或叶鞘内部穗轴上则多从小穗梗分支处侵入,茎节上多从其外包的叶鞘侵入。田间发病以后,以叶片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谷瘟病的流行程度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生长季节降水量、田间湿度和结露程度等往往对谷子发病程度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湿度25℃,相对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春谷区7月中、下旬连续高湿、多雨,有利于叶瘟发生。7月下旬至8月初阴雨多、露重、寡照、气温偏低,有利于穗瘟发生。田间播种过密、湿度大、降水多则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谷子贪青徒长地块发病重;黏土、低洼地发病重。8月份是华北地区谷瘟病的发病高峰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及时排灌,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要配合施磷、钾肥,或结合深耕进行分层施肥,增加植株抗病性。病田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实行2-3年轮作。
(2)化学防治:在田间初见叶瘟病斑时,可选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喷雾。如果病情发展较快,5-7天再喷1次。为了预防穗瘟,在齐穗期可针对穗部进行1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