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立枯病分类及预防方法? 水稻

水稻立枯病分类及预防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一、分为:1、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3、黄枯、青枯,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容易断,水稻立枯病烂秧

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防治方法: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

3、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4、苗床土壤消毒,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进行喷雾,并注意保持床土湿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l~1.5 g,对水均匀喷在苗床上。

水稻立枯病分类:

  芽腐。幼芽出土前后,芽变褐、扭曲;根变褐,腐烂而死。在芽基部生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针腐。秧苗立针至2叶期发生,病苗新叶枯黄,茎基变褐,根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有霉层,并软腐易拔断,成簇成片发生。黄枯与青枯。秧苗3叶期前后发生,初期病株叶尖不吐水,逐渐萎黄,心叶卷曲,残留少许青色;或心叶及上部叶片青灰色纵卷成柳叶状;根变褐色,根毛少;茎基变褐死亡。

  防治方法:

  保证秧田质量。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平、肥沃疏松的地块作苗床地;整地要精细,床面整平并施足基肥;床土一定调酸。把好种子关。精选稻种,保证纯、净、壮;要经过晒种、选种与消毒,浸种要透;催芽要掌握好温度和水分,使芽齐、匀、短、壮。科学的秧田管理。确定适宜的播种量;科学管水;合理施肥;适时早通风炼苗。

  药剂防治。在秧苗1叶1心期和发病初期选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3克/平方米,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10-12毫升/平方米,或67%枯病清可湿性粉剂1.5-2克/平方米,对水稀释1000-1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