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措施? 玉米

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农业防治

  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③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④选用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作。在一些地方习惯使用玉米与辣椒间作,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但有时躲过了病毒病,却加重了玉米螟对辣椒的为害,应注意避免。

  2、生物防治

  2.1以菌治虫

  即使用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于心叶中期(玉米螟卵处于孵化初期至孵化盛期)施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消灭幼虫。颗粒剂可以自行制作,白僵菌颗粒剂是将每克50-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煤渣5kg拌匀,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是将苏云金杆菌乳剂15mL同砂粒3.5kg拌匀制成,每株用2g施入玉米心叶内。此外每亩用白僵菌粉250g与陶土750g混合喷粉,也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②早春使用白僵菌封垛,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对寄主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

  2.2以虫治虫

  即利用自然或释放的赤眼蜂消灭玉米螟。为了提高田间自然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采用增加间作物的方法。例如在玉米田内间作绿豆,可增加赤眼蜂的数量。此外,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每4-5d(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是经多年生产应用证明对玉米螟有明显防治效果的微生物杀虫剂,既可用于防治越冬幼虫,又可制成颗粒剂在心叶中期杀螟[5].而释放赤眼蜂是防治玉米螟的有效措施。


  1.白僵菌封垛


  早春封垛防治越冬幼虫。于每年越冬幼虫化蛹前,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初,对烧剩的寄主作物秸秆和根茬喷洒白僵菌孢子粉100 g/m3封垛,垛面1 m2喷1个点,直到垛面可见“白烟”.一般封垛后的杀虫效果达80%以上,成虫羽化显著减少,在同一地区连年使用白僵菌防治,还有累积增效作用,吉林省要求在5月15日前完成封垛。


  2.释放赤眼蜂
田间释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螟。寄生玉米螟最高的蜂种是松毛虫赤眼蜂。可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初始,人工向田间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将会在玉米螟卵内产卵,使玉米螟虫卵无法孵化成幼虫,从而较好地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释放入田10~12 d后,其子代蜂经过发育,成熟羽化,将继续寄生新的玉米螟卵,一般情况下,子代赤眼蜂可对田间玉米螟持续实现控制作用直至9月。释放位置布局:以放蜂田的第20条垄边垄作为第1个放蜂垄,顺第1个放蜂垄向内再走20步为第1个释放点,继续沿垄向前走40步为第2个释放点,地头也以此类推,由第1个释放垄向下距离40条垄为第2个放蜂垄,按此法类推。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技术要求较高,必须严格把握放蜂时间和数量,同时出蜂期的湿度直接影响蜂的羽化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年份气候因素影响。
 具体释放时间: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再过10 d进行第1次放蜂。白城地区为西部2代区,适宜放蜂时间在6月25日左右;中、东部1~2代区约在7月5日;东部1代区约在7月10日。待间隔5 d再放第2次,总计2次。释放数量:共释放22.5万头/hm2,第1次释放10.5万头/hm2,第2次释放12.0万头/hm2.释放方法:放蜂时间应选在上午,于放蜂点选1棵玉米植株,取1片中部叶片从中间撕开1/2,卷成筒状,再用秫秸皮或牙签卡在圆筒内。田间赤眼蜂的卵寄生率超过70%,防效超过65%,增产超过450 kg/hm2,防治成本约为22.5元/hm2,投入产出比超过1∶20.
3.喷洒苏云金杆菌
 也可在玉米心叶末期前喷洒苏云金杆菌乳剂溶液,但一定要做到喷雾全面,使药液量充分接触心叶及喇叭口的苞叶,才能保证杀螟效果[6-7].另外,可以向心叶撒入苏云金杆菌配制的颗粒剂,用Bt乳剂2.25 L/hm2,加沙45~75 kg/hm2混匀,防效在80%以上;在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因为Bt是生物农药,其有效成分是一种杆菌,若被紫外线照射会降低药效。养蚕地区慎用,切勿与蚕体接触,以免中毒并引起大量死亡。

以菌治虫和以虫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