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野麦子和杂麦的区别? 其他禾谷类

野麦子和杂麦的区别?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野杂麦、野麦子秋季混生于小麦垄内行间,植株丛生、叶片窄长,都有分蘖率高、成熟早、落粒性强的特征,与小麦争肥、争水、争光、争空间,造成小麦个体发育不良、群体结构变小、整齐度差、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它们与小麦同属禾本科植物,不易区分,但仔细观察,各有不同特点。

一、野杂麦是人们通常说的“二层楼”,它混生于小麦垄内;苗期与小麦同步生长,不易区分;小麦拔节后,植株明显高于麦苗3-5厘米,且叶片下披,是最易和小麦区分的时期;成熟后株高一般在100-120厘米,比小麦高30-50厘米;野杂麦通过与小麦争夺资源、引起倒伏来降低产量(野杂麦占到麦田15%以上时易导致小麦倒伏);防治时不能用化学防治,只能人工拔除。

二、野麦子指的是麦田的禾本科杂草,生产上常见的野麦子有野燕麦、节节麦和雀麦,常生长在小麦垄间;苗期生长滞后于小麦,一般在小麦播种后20-25天才出苗;小麦拔节前它植株矮小,叶片上举,很容易区分;开花结实后植株才明显高于小麦;野麦子只通过与小麦争肥、争水、争空间来降低产量,不会引起小麦倒伏;防治时秋季用化学防治,春季可用人工拔除。

主要区别是:

一、野杂麦是人们通常说的“二层楼”,它混生于小麦垄内;苗期与小麦同步生长,不易区分;小麦拔节后,植株明显高于麦苗3-5厘米,且叶片下披,是最易和小麦区分的时期;成熟后株高一般在100-120厘米,比小麦高30-50厘米;野杂麦通过与小麦争夺资源、引起倒伏来降低产量(野杂麦占到麦田15%以上时易导致小麦倒伏);防治时不能用化学防治,只能人工拔除。

二、野麦子指的是麦田的禾本科杂草,生产上常见的野麦子有野燕麦、节节麦和雀麦,常生长在小麦垄间;苗期生长滞后于小麦,一般在小麦播种后20-25天才出苗;小麦拔节前它植株矮小,叶片上举,很容易区分;开花结实后植株才明显高于小麦;野麦子只通过与小麦争肥、争水、争空间来降低产量,不会引起小麦倒伏;防治时秋季用化学防治,春季可用人工拔除。

首先,要弄清野杂麦和野野麦子的概念上的区别:野杂麦是因麦子品种不纯到后期就呈现出人们所说的两层楼现象,种子可食用。野麦子是一种杂草,不可食用。

其次,从生物学我来识别。“野麦子”是指小麦田中禾本科杂草,主要有野燕麦、节节麦和雀麦,而不是通常人们所指的“二层楼”。“野麦子”与小麦同是禾本科的尖叶植物,秋季这些杂草与小麦一起出土,混生于麦垄行间,乍一看绿叶窄窄的与小麦苗一个样,但仔细区分,它们和麦苗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野燕麦、雀麦、节节麦均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野燕麦又叫铃档麦、乌麦,叶片宽条状,叶上下两面均有疏柔毛,叶缘有倒生短毛,叶舌膜质透明,先端有不规则齿裂,叶鞘光滑或基部被柔毛。秆直立或丛生,2-4节,株高60-120厘米,圆锥花序呈塔形开展,分枝轮生,小穗疏生,小穗生2-3朵小花,梗长向下弯,两颖近等长一般9脉,外稃质地坚硬,下硬,下部散生粗毛,子粒长圆形,被浅棕色柔毛,腹面有纵沟。
  节节麦与小麦同科不同属,外部形态无论苗期,成株期还是种子,与小麦极为相似,特征是生长前难以辨认。其叶片上面稍显粗糙,有少量柔毛,叶鞘紧抱茎,边缘有纤毛,秆丛生、斜上或近直立,有时伏地,高20-40厘米,株高达90厘米,花序穗状,长约10厘米,小穗圆柱形,含3-5个小花,紧贴穗轴的节间,成熟时逐节断落,种子长圆形,靠种子繁殖。雀麦叶片两面和叶鞘都有白色柔毛,叶鞘闭合,叶片干膜质,秆丛生,花序呈圆锥形开展,每节一般有3-7个分枝,每枝近上部有1-4个穗,小花含7-14个小花,颖尖披针形粒椭圆形,贴生于内稃,成株高达60-10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