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和越夏。它是影响油菜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大。菌核在每年3月~4月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里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油菜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油菜感染的组织腐烂变质。油菜的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病茎内髓部腐烂成空腔,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油菜的叶片染病,病叶易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渍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0℃,最适相对湿度为85%以上。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旬降雨量超过50毫米时发病重,旬降雨量小于30毫米则发病轻,旬降雨量低于10毫米发病少。此外,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氮肥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发病重。 由于在3月~4月之间降雨多,气温大多在20℃左右,特别适宜于菌核病的发生,因此这一时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重要时期。防治油菜菌核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 选用良种 选用早熟、抗病、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特别是选用外省早熟品种时,一定要了解该品种在本地的生产示范中的抗病性表现。播种前认真做好种子处理,以消灭种子上的菌核。 2. 轮作换茬 油菜地尽可能避免连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以减少田间菌核量。 3. 改善群体结构 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适当降低油菜的种植密度,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硼肥,适当施用氮素化肥。 5. 清沟排渍 开通畦沟、腰沟、围沟和出水主沟,做到降雨无明水、天晴无暗渍,降低田间湿度,防止因渍害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6. 药剂防治 油菜花期是最易感病期,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关键时期。当病茎株率达1%以上或病叶株率达10%以上时,须及时施药防治。每667平方米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600倍液50公斤喷雾。
在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开始喷药防治。药剂有:40%菌核净、3%菌核净粉喷粉、20%施宝灵悬浮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天威3号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100毫升、25%使百克乳油等。以上药剂可轮换施用,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另外,在油菜移栽时,用生物农药菜丰宁100克兑水15-20千克,把油菜根部在药水中浸蘸一下,对菌核病等病害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上一篇: 山药白锈病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下一篇: 光叶子花有哪些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