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小麦受害初期,在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孢状夏孢子堆,随后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粉状物。夏孢子堆表皮开裂不明显。夏孢子堆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当环境条件不适宜夏孢子发生时,夏孢子堆转化为黑色、狭长形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多个融合,埋伏在表皮下,表皮不破裂。
二、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并注意定期轮换品种。适合彬县旱地种植的较抗条锈病的品种有西农928、长旱58等。
2、加强栽培及田间管理
(1)适期播种,适当晚播,可使越夏菌源不易传播到麦苗上,以减轻秋苗期条锈病的发生。
(2)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和有机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自身抗病性。
(3)品种混合种植,可提高田间生物多样性,减轻病害,延长品种寿命,减少用药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在空间上有阻挡病原物传播的作用,在播种面积较大并由当地菌源引致病害的条件下,这一作用将表现得更加明显。
(4)小麦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路旁自生麦苗,深翻改土,降低越夏菌源。
3、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每50 kg种子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 g拌种(干拌),或用种子重量0.02%的戊唑醇拌种,另外也可用多效唑、丙环唑等药剂拌种,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
(2)初冬和早春苗期发病,要采用挑治,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450~750 L/hm2喷雾发病中心。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3)大田大范围出现发病中心或普遍率达30%时,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对水450~750 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普遍喷雾2~3次,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