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鱼苗气泡病的防治措施? 其他水产

鱼苗气泡病的防治措施?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气泡病的方法很多,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

  1、苗种池施用的有机基肥必须是充分腐熟的,且用量要适当;
 2、水较浅、水又肥的鱼池在放苗前应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释原水体中的气体浓度;
  3、放苗入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傍晚,切忌在上午10:00到下午3:00之间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则应在苗池上空搭棚遮荫;
  4、注意水源,掌握好适宜的施肥投饲量,控制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盛;
  5、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调节藻相平衡、水质肥瘦、底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几率;
 6、一旦发病,立即泼洒食盐水,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5克,以此调节鱼体内外的渗透压,使体内气体“渗”带体外水中去。待病情减轻后,再大量换注水。鱼种或成鱼患气泡病,可将其转移到清新的微流水中去暂养,它们会很快好转。

   7、若条件许可,向鱼苗池大量注入较低温度的水,使水温下降2℃左右。因为水温低时,水中溶解气体的饱和量相对较高,所以当水温降低时,水中原有的溶解气体就变得不饱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缓解。

答:鱼苗气泡病是一种常见病。其症状为:鱼苗患气泡病初期感到不适,在水面上作无力游动,不久,鱼的体表、头部、鳍条、鳃丝或内肠道出现气泡,当气泡不大时,鱼还能抵抗其浮力向下游动,但身体会失去平衡,尾部向上,头部朝下,时游时停,随着气泡的增大和鱼儿体力的消耗,失去自由游泳能力而浮在水面不 能下沉,直至死亡。
引起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而导致鱼苗气泡病的原因主要有:①水体中浮游植物过多,在强光和高温条件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可引起水中溶氧过饱和;②池底有机物质在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厌氧分解严重时可放出许多细小的甲烷、硫化氢气泡,鱼苗误吞后会引起气泡病;③有些地下水氮过饱和(或地下有沼气),这样的水源进入鱼苗池中也会引起气泡病;④水温迅速升高时,水中原有溶解气体不能快速逸出时就会变成过饱和状态,从而引发气泡病;⑤在鱼苗运输时人工送气过多,使水中气体呈过饱和状态,也能引起气泡病。
针对上述原因,生产上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鱼苗气泡病:①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不繁殖过多;②放鱼苗前清除池中过多的淤泥,不施用未经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料,正确掌握施肥量与投饲量,并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③鱼苗池引进地下水要先经过充分曝气;④运输鱼苗时不要急剧送气,若发现有气泡病应立即换水或加注新水;⑤发现鱼患气泡病时应立即向池中加注新(清)水,同时排出部分老水,或者将病鱼移人清水中,病情轻的能逐渐恢复正常,尤其是氧过饱和的容易恢复;⑥往发生气泡病的鱼池均匀泼洒食盐水,按每立方米池水用食盐3~5克的用量,一般数小时后即可见效;⑦在池水深 70厘米左右时每667平方米水面用生石膏4千克、车前草4千克与黄豆(适量)打成浆全池泼洒。

在鱼苗放养时期,气泡病是使放养鱼苗大批死亡的元凶之一,因此请养殖户必须高度警惕气泡病的发生,并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气泡病用肉眼就能诊断:鱼的体表(包括鳍条)或肠道内聚集了许多小气泡,从而使鱼体失去平衡。该病对鱼苗的危害最大,常可导致鱼苗的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光,对鱼种和成鱼的威胁则较小。

发生气泡病的原因是池水中的某种气体过饱和,通常为溶解氧、甲烷、硫化氢、氨或氮气过饱和。这些气体会经过鳃、皮肤渗入鱼体血管,使血液中的气体过饱和,太多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堵塞血液流动,使鱼苗大量死亡;或者因鱼苗缺乏经验误将小气泡当作食物吞下,结果在肠内聚集成一个个明亮的大气泡,导致肠阻而死亡;或者在鱼苗的鳍条、鳃和皮肤上附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气泡,使鱼体失去正常游动摄食能力而死亡。如果鱼苗培育池的水体太浅、阳光照射强烈,易使溶解氧和底泥分解的气体过饱和;水体太肥、藻类光合作用很强也会使溶解氧过饱和;池底腐殖质太多、水温过高时,易产生很多的氨、硫化氢等气体,这些都会使鱼苗患气泡病。水泥池的池壁上极易附着小气泡,因此在水泥池放养水花鱼苗时只要遇到日光照射,十有八九会得气泡病。在运鱼途中,人工送气太多,也会引发气泡病。某些地下水含氮气达到过饱和,如不经曝气直接进入鱼苗池,往往会发生气泡病。鱼受到强刺激或剧烈运动如摄食后易患气泡。

防治气泡病的方法很多,最简单有效的措施是:

1、苗种池施用的有机基肥必须是充分腐熟的,且用量要适当;

2、水较浅、水又肥的鱼池在放苗前应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释原水体中的气体浓度;

3、放苗入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傍晚,切忌在上午10:00到下午3:00之间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则应在苗池上空搭棚遮荫;

4、注意水源,掌握好适宜的施肥投饲量,控制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盛;

5、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调节藻相平衡、水质肥瘦、底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几率;

6、一旦发病,立即泼洒食盐水,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5克,以此调节鱼体内外的渗透压,使体内气体“渗”带体外水中去。待病情减轻后,再大量换注水。鱼种或成鱼患气泡病,可将其转移到清新的微流水中去暂养,它们会很快好转。

7、若条件许可,向鱼苗池大量注入较低温度的水,使水温下降2℃左右。因为水温低时,水中溶解气体的饱和量相对较高,所以当水温降低时,水中原有的溶解气体就变得不饱和而能使病情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