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其他水产 > 发塘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其他水产

发塘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鱼苗培育,也称“发塘”。它是指把鱼苗经20天~25天饲养,长到了3厘米左右,称为“夏花”。鱼苗培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但在生产中鱼苗发塘率一直很不稳定。

一、肥水下塘要适时。

  刚下塘的鱼苗体长不足10毫米,这时最适口的饵料是轮虫,所以发花塘中早期轮虫数量的多少与鱼苗生长的速度和成活率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鱼苗的食性规律是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这与清塘后池塘中浮游生物繁殖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适时下塘就能充分发挥这种一致性,使鱼苗在各个阶段都有丰富的适口饵料,否则就会脱节,节节错过。通常清塘后7—10天药效基本消失,PH值降到9以下时,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繁殖,池水溶氧量上升达饱和状态,相继轮虫大量繁殖并达高峰,此时鱼苗下塘最为适时。过早下塘轮虫数量不多,鱼苗得不到足够的适口饵料,就会影响生长,过晚下塘轮虫生长高峰已过,大型枝角类起而代之,不但鱼苗不能摄食,相反还与鱼苗争夺饵料,还会消耗水中氧气对鱼苗生长不利。

  二、控制大型浮游动物的繁殖,延长轮虫高峰期。

  生产实践中发现,鱼苗下塘前两天,也就是池中轮虫生物量即将达到高峰时,池塘中常会出现一些小型枝角类,这时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浓度为0.1ppm,泼洒后2—3小时枝角类会全部死亡,鱼苗下塘后4—5天再泼洒一次,这样可以在下塘10天之内使轮虫的生物量基本能满足鱼苗生长的需要。

  三、注浅水、勤补水与施肥相结合。

  为了让水温不断提升,给饵料生物的繁殖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注浅水的方法,鱼苗下塘时保持水深60—70厘米,随着鱼苗逐渐长大必须增加水体空间,要及时加注新水,采取少注、勤注的方法,每4—5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10厘米左右,保持到开网时水深可达一米深以上。同时要保持水中浮游生物量,可适当施肥,少施、勤施。看水色定施肥次数,一般每次可施有机肥50—100公斤每亩。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一般每10天左右泼洒一次。

  四、投喂抗生素增强鱼体质。

  鱼苗下塘前先放入网箱内,每10万尾投一个鸡蛋黄并混入20万单位青霉素,来增强鱼苗体质,以提高出苗率。